卷首语: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出台,纷扰数年的“多规合一”最终定于一尊——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四体系”,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地方规划的“龙头”,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和协调性。其作为从空间上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对一定时期内省域空间发展保护格局的统筹部署,是促进本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规范省域内各项开发建设活动秩序、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编制市县等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依据。
整理:方俊
近期,为进一步提高《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性、合理性,在省自然资源厅组织下,规划编制团队分别赴上海、北京听取了上海援滇规划顾问组和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专家意见。现整理各路大咖针对《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重要观点,供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参考。
观点1:应当首先建立“规划逻辑表”。建立从“问题—目标、战略—规划对策”的对应逻辑关系,确保国土空间现状问题和未来风险都有解决路径和方法,规划确定的目标都能有效落实。
观点2: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要强化三大规划定位。一是要体现国家战略的落实,二是要体现本省的战略诉求,三是要保障对下位规划的传导具有可操作性。国土空间规划要明确落实国家战略和本省战略诉求之间的“矛盾冲突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观点3:配套政策和技术成果相辅相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要充分体现规划有机融合,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战略定位、城乡规划的空间优化手段、土地利用规划的刚性管控作用。国土空间规划是新时代国土空间管理的政策工具,在编制技术成果的同时需要配备相应的政策来保障规划的落实。
观点4:规划要充分响应新发展格局。首先应思考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云南省的地位,思考如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依托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来促进国土空间的优化调整,强化“双循环”格局下大通道建设、城镇和产业发展的关联性。
观点5:对问题把握要精准,对目标的展现要更诱人。
“问题”“目标”双导向作为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的切入点,要把“空间语境”与“社会经济”语境进行搭接,准确把握各类国土空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从而归纳总结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空间优化措施。强化空间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云南特色”,充分展现七彩云南特色魅力,提升亮点。
观点6:关于双评价。一是基于双评价的底线约束和限制性条件,提出“不可为”的管控要求,二是在多宜性结论下的引导,特别是农业、城镇双宜性的规划引导,应加强分析生态与农业、城镇的多宜性,生态经济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也是空间规划对生态地区的重要谋划。三是“双评价”应为各专题提供“接口”,使各专题研究都能应用“双评价”结论。
观点7:关于生态空间。首先应从更大区域视角,从国家生态责任、流域、生态安全的角度,谋划生态空间格局,进一步深化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网络。其次应强化其作为“两山理论”转换的重要空间载体,识别细化生态价值转换的空间,使之成为生态空间价值转换的通道。
观点8:关于农业空间。应进一步加强耕地、基本农田保护,推动形成适合云南实际的集中连片或局部适度分散的耕地、基本农田布局,适当扩大土地整治的范畴,推动农业空间整体布局优化。应进一步优化农业空间治理,不能仅仅守底线,而是主动的整理,对耕地破碎化问题提出治理措施。
观点8:关于城镇空间。城镇化格局是空间战略的落脚点,要关注城镇化格局与区域宏观战略目标的对接,也要关注对人口城镇化模式的支撑,要加强要素配置对城镇化战略的支撑作用,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云南省的省情扁平化,首位度高、缺少大中城市层级是适应自然地理格局客观形成的特征,城市群的培育应结合自然地理格局,城镇圈可能更符合云南实际。山区城镇化,建议探索“向中心集聚、小县大城”的做法,做大中心城市更能实现保护。
观点9:要加强和“十四五”规划的衔接。处理好规划近期和“十四五”的关系,保障“十四五”重大项目精准落地,制定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