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建筑价值

2021-11-24


适用、经济、美观是以个体利益为本的价值要素。当代中国建筑的价值追求应是以社会公众利益为本的好效能,高效益和美的效应。


作者:顾奇伟


百年中国,换了人间。作为亲历者,如今正享受着奋发图强、快速发展的伟大成果,也面临着举国高质量持续发展强国富民的目标。兴奋之际,不由审视自身所从事的规划设计工作,思考建筑质的飞跃。质,当然不仅是工程质量,而是高品质,即整体的高价值。于是,中国建筑的价值追求及其价值要素成为思考的焦点。

1 价值追求当随时代

“适用、经济、美观”三要素,有人奉之为“永恒的建筑主题”。新中国建立不久,借“三要素”作为方针,在有力的管控下遏制了铺张浪费倾向,指导了建筑创作。七十年来,建筑学界对“三要素”多次进行专题研究,一些学者也曾为了准确定位“三要素”提出一些建议,数年前,增加了“绿色”成为四要素。笔者从接受专业教育之初也以“三要素”作为建筑价值之圭臬。然而,又时常联想起众多日常用品价值追求的三要素——耐用、价廉、物美,同建筑“三要素”如同一辙,没有本质区别。由此,感到建筑的价值不应限于“三要素”,肯定另有特定的价值要素。至于什么是特定价值,总是难求一解,因而只能暗暗存疑。多年的设计生涯也曾用心于完善“要素”,但还是难以释疑。尔后,决心不去推敲用词,只专注实践中的价值追求,从成败优劣、经验教训中思考各不相同、各有所重乃至极端对立难容的建筑诉求。于是,看似混沌复杂的价值追求清晰起来,也有所悟:“三要素”是从个体利益出发的最低价值追求,唯有满足公共大众利益需要的价值才是建筑应有的价值。

自古至今,一家一户建房造屋,不论豪门贵胄、平民百姓,不论公房、私宅,户主追求适用、经济、美观是理所当然。所有的个人都是建筑的使用者,对建筑物的要求大体相同,因而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识。然而,看似合情合理的价值“三要素”恰恰没有反映和体现建筑对城镇村落的空间、环境、社会生活等长时期的重要价值。事实是每一栋、每一组建筑都是城镇村落肌体中的“细胞”组织,程度不同地影响着肌体的生命力。全社会不可缺的公共价值才是建筑特具的价值。在农耕、狩猎、手工业经济缓慢发展的千百年间,个人和个体把建筑作为自用的物质产品,不可能顾及其公共价值,“三要素”也就掩盖了公共价值成为“永恒”主题。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城镇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及公共职能多样复杂,对建筑的公共价值的要求日益突出,立足私有的“三要素”岂能替代当代建筑的整体价值。

解放以来,以北京十大建筑为代表的创作成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难以数计的优质建筑,都是超越 “三要素“的局限,强化应有公共价值的必然结果。而出现的华而不实、搬套克隆乃至怪异乱象也都是个人个体价值追求主宰下的产物。

价值观决定建筑的命运。面对什么鸟都有的世界建筑丛林和形形式式的追求、宏论和主义,当代中国建筑理应从自身社会实际和为公、为民的制度出发,确立以中国的公共、公众利益为本的价值观。所有的建筑都应在服从和落实社会公众价值中完善自我。

图1 博物馆、大剧院总平面

2价值要素

以公众利益为本的建筑价值是特定而庞大的体系,包括特定的使用功能、绿色生态、环保、节能节地、安全可靠、抗灾防灾、自然和人文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生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优秀传统的继承发展、经济效益、信仰理想、景观、工程技艺以及可持续发展和辐射力等等,涉及社会生活大众物质精神需求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1)好效能——特定的使用功能,能力及其衍生和潜在的有益作用。

2)高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合成的综合效益。

3)美好效应——物质和理性基础上,主客观统一的精神感受和影响力。

姑且将以上称之为三效素,三者涵盖了当代建筑的社会公共价值,也包含了投资、使用者的需求。三个效素是不可割裂的,如,美的效应是大众在享受好效能高效益的基础上,对建筑环境空间、形态形式、肌理质感的综合感受(包括视觉感),并反作用于效能效益。价值效素是基本价值,即应有的价值,也可以说是价值的“底线”,在此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在某一领域极大地趋利避害提升了实效,是为创作价值。基本价值和创作价值构成了实际价值。

以近年同时期建成的“三馆” (云南省博物馆新馆、云南省大剧院和云南省文苑)以及昆明市规划展览馆为例,若按价值效素作一分析,就可实证其价值。四项工程(附图详见《云南建筑》 2019 年 3 期)都是省内独一无二的项目,重要性和取得的成效都应肯定,但在选址定点和总体环境方面损伤了应有的基本价值。

图2 文苑总平面图

选址定点。省博物馆等文化工程重器应选址在主城核心已属常识,这是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性质、社会职能和大众生活的必须。如今“三馆”远离市中心区12.3 km,城市规划展览馆更是离市中心区18 km,不仅降低了应有的效能和效益,还以“难以在主城容身”的缺憾损伤了美好的效应。

图3 博物馆主入口

“分地到户”,三幢建筑独立特行、突出自我,大剧院还同博物馆对擂。一应绿化种植均为三幢建筑的配景和隔离绿带,南片区干枯的大旷场,北片区的万人活动广场,场地环境不仅无视相邻河道,更缺失面向公众的公共绿地。“三馆”作为重要公共建筑群、其总体环境成为了糟蹋公共资源,不顾公共需求的三家“个体户”聚集地。再看城市规划展览馆,占了滇池沿岸珍贵的景观资源,以一幢大楼傲对自然山水,本身就背离了城市规划应持的环境观。

以上举例虽未涉及建筑单体,但已佐证了建筑的价值,就是具体使用者和公共社会公众实际能得到的效能、效益和效应。

3 求高价值

上述省重点工程,三个馆的主管是同一个省厅局,竟如此显著“掉价”,可见求高价值的建筑并非易事。我们有制度的优势,更不乏有责任感的人才,况且建筑作为应用科学远不及航天、生命等尖端学科攻关之难。因而,建筑之难关键不在技术,而是面对左右建筑的各种个体、个人的价值诉求。众所周知,每一建筑项目的价值,始于确定目标(从立项至完成设计)、实施目标(施工安装、陈设)和实现价值目标。这一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如设计完成前的策划、可行性研究、立项、选址、定点、设计任务书、招标优选、方案初设、施工图,都要不断地经历评审、审定、审批。众多的部门和专业责任人、专家、领导,特别是决策者的追求都影响和决定着建筑的命运。因而,唯有共同持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确立高价值的目标。

图5 文苑主入口

开放的中国,自有的和外来的建筑价值观使我们开阔了思路,又良莠难分。其实,只要以中国的公众利益为本,按中国本土和本项目情理实事求是作出分析就一清二楚。例如,被老百姓嘲讽的北京中央电视台新楼,得到国外建筑界一些人的高度赞赏,国内建筑界一直议论纷纷、责疑非议,也有权威人士要求不要评议,以免误判。其实此楼不惜比其他优秀方案多耗费若干亿元,用以形成损伤效能的自残、危恐的形态,唯一追求的是极具个性的“标志性”。外国人之所以赞赏,因为他们崇尚膨胀的个性,消耗的又是中国人的钱。就国人而言,也求个性,那是融于群体、善待环境、令人愉悦的个性,节俭为本,乃永续的品德,岂容挥霍国之积累去满足膨胀的个性追求。央视大楼作为“公众人物”也不应该成为狂躁、变态、不得民心的“标志”。

图6 大剧院主入口

树立以社会公众利益为本的价值观,并在各个建筑项目中按价值的效素和实际情理作出决策,落实价值追求,必然形成齐心协力、凝聚智慧、精心工作、放开手脚、大胆创作创新的局面。于是,中国建筑的整体高质量、高价值、高品质已不是目标,而是世所瞩目的现实。

说白了,高价值只能来自不忘本、合情理和拼才智。

笔者在设计生涯中常受到各种价值追求的围堵和支配,欲搞清楚而一直糊涂,无奈无能又心犹不甘,耄耋之年静心审视自身开始有了一些认识,于是择文求教同行,请批评指正。

附:“美观”与“美的效应“

由于生活在城镇中的人们所见到的都是建筑的外表,因而“美观”的影响力常超越“适用、经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并各有所抱、各有所需,很容易成为华而不实、怪异乱象建筑的推动力。靠把控“美观”治种种乱象,无异是以乱制乱。

美的视觉感当然很重要,然而把“美观”作为建筑美的唯一要素,显然是不科学的。常言赏心悦目之美,讲的是离开了赏心的悦目必然适得其反。1999年昆明国际园艺博览会施工现场,某位省领导见到1 km外一现代工厂的烟囱,认为有碍观瞻,要求加以美化处理。按此,各大设计院提出了众多方案:钢架包装、喷涂博览会吉祥物等等。按理,对此类烟囱本身整洁又不冒浓烟,人们都已习惯视为常物,一旦好心加以包装美化,不仅施工时影响生产,每小时损失数十万元,而且更引人注目作为怪异而成“笑柄”。因而,评议决定不必美化。

图7 城市规划展览馆选址定点立面、鸟瞰

泛泛的美观追求常常陷建筑于炒作和造作的怪圈,强加于建筑的 “特异功能”和文艺性、“政治性” 使创意成为糊弄公众的虚情假意, “艺术”成为纯形式包装下的祸害。因而,从理论到实践都要求把“美观”回归建筑本身的美学领域。其实,建筑的功能处理、形态形式、肌体肌理、内外空间环境、技术技艺等都是美感的元素,而美的感受又是从感觉到感知再进而感悟的过程。以云南民居“一颗印”为例,其形态单一平直并不引人,一旦认识到其节地、抗风、防盗、私密的功能,以及巧于利用空间形成无天沟的屋面排水等技艺所散发的聪明才智,才深感其美。福建土楼独特的形态和封闭的外墙,极不利于内部居住环境通风,但把族群的生存发展作为第一需要,将安全防卫做到极致,舍末求本的理念使人更感其美。类此等等都是理性的感受、物质基础上的精神享受。归纳众多对建筑美的用词,还是以“效应” 较为确切。《现代汉语词典》注解之一为“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之二为“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前者说明建筑之美是多种感受的“化学”作用。后者强调建筑之美并非个人感受,而是社会公众的反应和效果。


图8 城市规划展览馆

美的效应就是把建筑美纳入美学体系的核心:主客观统一。其社会意义、科学的理性、传统的审美习惯、理念和当代精神风貌和理想赋予中国建筑特有的品质美。这才是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求美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文发表于《云南建筑》2021年第3期

作者信息

顾奇伟,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云南省勘察设计大师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



阅读27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