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城市型景区的交通组织优化研究 ——以普者黑风景名胜区为例

标准分院
2021-09-0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机动化的影响,景区的交通压力越来越明显。笔者根据平时工作过程中的积累和研究,着重对毗邻城市型的风景名胜区的交通组织优化策略展开研究。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的策略,引导交通发展的可持续,实现了保护和交通共同发展的目标,加强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品牌的建设和缓解交通拥堵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颜美


1 研究背景

丘北普者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的中部,拥有独特的高原喀斯特地貌和高原动态河成湖群构成的山水为骨架,它具有天然深水荷花和野生水禽、湿地、多民族风情为特色,包括仙人洞、落水洞、摆龙湖和麦地,共有景点98个,总面积152.4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28.58平方公里。

2004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云南省东南部重要的旅游景点,被省政府确定为云南省休闲度假旅游基地。近年来,普者黑旅游的大热潮与交通设施落后两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尤其在电视剧热播之后,游客量突飞猛进,旅游旺季时远远超出景区适宜的客流量,景区内外道路不堪负重,接近瘫痪。

2 普者黑风景名胜区交通区位状况及问题成因分析

2.1 交通状况

(1)区位分析

丘北普者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距丘北县城仅5公里,属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其道路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有密切的联系,丘北县城的外部交通直接影响着丘北普者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交通。

(2)外部、内部道路情况

对外道路:县城经双龙营至师宗(普炭线),普炭线为一级高等级公路,是连接县城和普者黑景区的主要道路;县城经普者黑、八道哨至昆明(三级公路),现状丘北至昆明三级道路部分穿越景区内部。

内部道路:景区内的公路有白脸山—银苑桥;榕树奇石园—普兴桥;普兴桥—落水洞—丘北监狱;普者黑村—菜花等均为三级公路。在普者黑、板桥等自然村寨,集中了景区多数居民,呈不规则点状分布,且与主要风景游览区混杂在一起,所以居民交通与旅游交通之间冲突很大。现状内外部交通不畅,游赏活动单一,不利于吸引游人。

(3)停车场

交通设施严重短缺是交通问题比较突出的另一个客观原因。目前严重缺乏停车场,现状只有一个临时停车场,大部分车辆沿路旁停放,占用道路面积,使得道路面积更加紧张。交通管理水平低,在某些路段和卡口地段无人管理,车辆任意停放,比较混乱。

(4)公交

目前,县城进入普者黑风景区的公共交通只有一路(3路公交车),起点为锦屏客运站,终点为普者黑风景区,方式为招手停,每班公交车的间隔时间为6分钟,单程运营时耗为50分钟,配备车辆为4辆。

2.2 交通问题

在道路和停车资源比较有限的条件下,快速发展的自驾游模式对景区保护形成较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行路难、停车难两大方面。

(1)景区行路难

游客的步行艰难。景区面积过大,全程步行不切实际。公交乘车难。公交站点等待时间经常超过30分钟,甚至60分钟,公交灵活性低于小汽车(含滴滴出行)。小汽车行车难。旅游旺期拥堵路段全域化,日常化。

(2)景区停车难

目前严重缺乏停车场,现状只有一个临时停车场,大部分车辆沿路旁停放,根据需求预测,小汽车缺口约1500个,大车泊位缺口约300个。

2.3 景区交通问题成因分析

普者黑风景名胜区吸引力大,年均游客约86万人。在游客稳步增长的条件下,下面的四点因素造成了风景区的交通问题。

首先,交通结构的机动化的发展趋势。依据对近几年普者黑风景名胜区的出行方式调查,游客私家车比例由5.4%上升至36%。

其次,交通流量不均匀性。旅游旺季时,游客突破性增长,远远超出其环境可容许的承载力,道路交通全天拥堵。目前开辟的景区太少,仅有仙人洞和摆龙湖两个景区,同时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游人仅游览仙人洞景区,造成游人相对集中,给白脸山-仙人洞段交通带来很大的压力。

最后,有限的道路状况是交通问题的客观原因之一。风景名胜区外围环线目前还没有形成,仅有的道路为乡村道路,且路面状况太差,从而影响其它几个景区的开发。

2.4 主要道路的现状承载力分析

现状承载游客车辆的道路主要为普炭线,双向六车道,路边停车,按双向四车道计算;

根据相关设计条件,选取相关参数后对路段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得出如下结论:

两条车道下普炭线单向设计通行能力计算如下:

Cp1=CB1·f1·f2·f3·f4·f5

=1350×1.0×1.8×0.8×1.0×0.9≈1750(pcu/h)

(其中,车道宽度修正系数f1=1.0,多车道修正系数f2=1.8,平交路口修正系数f3=0.8机非混行修正系数f4=1.0街道化修正系数f5=0.9)

饱和度S1= V1 / Cp1=1487 /1750 = 0.85。

目前普炭线交通服务水平为三级,满足功能要求,接近不稳定流,车速和机动能力由于交通拥挤而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大多数交通小故障能被排除。

3 普者黑风景名胜区交通供给分析

3.1 游客容量承载力

游人容量意味着保持景观稳定性,保证游客的品质和舒适度,合理利用资源,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针对丘北普者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游览特点,计算方法采用乘船法和线路法相给合的方法(按测算标准步行每人每日10公里左右,乘船按人力船每人每日5公里左右)。各景区游人容量如表1所示。

表1 游人容量一览表


景区
名称
游览
路线
计算长度
(公里)
计算
指标
日周转率(次)
日游人量
人次/日)
日游人
量合计
年游览期(天)
年游人量
万人次/年)
仙人洞
水路
9.8
6/船、
20m/
0.5
1470
5982
340
203.4

陆路
13.2
5m/
0.8
2112




洞内
4.0
5m/
3
2400



落水洞
水路
11.2
6/船、
20m/
0.5
1680
3500

119.0

陆路
9.1
5/
1
1820



摆龙湖
水路
6.0
6/船、
20m/
1
1800
3800

129.2

陆路
2.5
5m/
4
2000



麦地冲
水路
3.2
6/船、
20m/
2
1920
3600

122.4

陆路
8.4
5m/
1
1680



合计





16882

574


3.2 游人规模预测


表2 游人总量预测表


年份/
国外游人(万人次/)
国内游人(万人次/)
游人总量(万人次/)
日平均游人(万人次/)





下限值
上限值
下限值
上限值
下限值
上限值
下限值
上限值
2020
0.168
0.21
230
253
230.168
253.21
0.63
0.70
2025
0.2
0.33
279
356
279.2
356.33
0.76
0.98


经过以上计算,普者黑的年游人最大容量为574万人次,日均游人最大容量为1.7万人次。为了避免过度荷载,建议风景名胜区的接待能力宜控制在年游人总量为356.33万人次,日游人总量为0.98万人次。

3.3 景区道路承载力

从普者黑地区现有的交通方法看,游人来普者黑主要通过公路交通,由此,我们将根据公路客运交通的情况来分析预测普者黑地区的游人运量。

根据全国其他风景名胜区乘用车的现状,近期乘坐巴士的乘客比例为50%,中型乘用车的比例为35%,小型乘用车仅占15%。远期由于经济水准的提高,私人小轿车的比例将会增加,因此,乘坐的车辆中大客车占45%,中型客车占30%,小客车占25%,以此为交通模式,并且按每辆大客车乘坐30人、中型客车乘坐15人、小客车乘坐3人计算,则根据丘北普者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人量的预测规模,预测道路交通的运行车辆数如表3所示。

表3 各期车辆数预测


年限
2020年末
2025年末





游人数/万人
253.21
356.33





日平均人数/
7000
9800





车辆数

比例/%
乘坐数/
车辆数/
比例/%
乘坐数/
车辆数/

大客车
50
3500
117
45
4410
147

中客车
35
2450
163
30
2940
196

小客车
15
1050
350
25
2450
817
合计
7000
630
9800
1160


分析景区道路承载力,动态交通使用交通流密度计算方法,静态交通鉴于停车场,动态、静态交通匹配的要求道路控制标准。

动态交通控制目标:2025年,对普者黑景区内的道路空间资源进行统计,共有30.83公里,参考经验数值,用合理的车流密度作为控制动态交通流量的总量,得到动态流量控制建议值如表4所示。

表4 普者黑风景名胜区动态流量控制建议


车道里程合计
交通流密度(Vel/km/lane
车辆总量
极端容量
90
2820
可接受容量
50
1547
适宜容量
30
928


静态交通控制目标:2025年,景区共有标准小客车泊位1160个。

4 普者黑风景名胜区交通组织优化策略

基于普者黑景区的供给分析研究,提出交通组织优化策略为:完善外围、内部道路设施及线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控制机动化交通;合理布置旅游停车场及科学管理道路交通等,通过以上五点策略实现对车流、人流的引导控制,实现游客量均衡分布。

4.1 完善外围、内部道路设施及线路

外部交通:景区现状道路网格局初具规模,开辟一条过境线,分流20%的车流,对普炭线进行改造,车行道双向各11m,人行道各3m,中央绿带12m,形成景观联系大道,分流65%的车流,将现状穿越景区的普者黑—八道哨—昆明过境干道迁移到景区外围,分流15%的车流。在极端容量的车辆总量的基础分析饱和度如下表。

表5 单向交通量及服务水平汇总表


普炭线
(设计通行能力2624
pcu/h
普者黑—八道哨—昆明
(设计通行能力973pcu/h
过境线(新建道路)
(设计通行能力3442pcu/h



路段流量(pcu/h
V/C
路段流量(pcu/h
V/C
路段流量(pcu/h
V/C
1833
0.70(二级)
423
0.43(一级)
564
0.16(一级)


根据饱和度分析:优化后的普炭线的饱和度由原先的0.85降到0.7,服务水平为二级,普者黑—八道哨—昆明和过境线的服务水平均为一级,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满足极端容量下的车辆的通行。

内部交通:

(1)近期主要是修通进入景区的道路,以及修通景点与景点之间的游览道路,线路的选择应回避生态敏感区。对原先已有道路,主要是利用、改造、提高现状道路路面质量和道路等级,从而提高通行能力。

(2)景区游览道路:分水上游览道路、水上与车行结合游览道路、步行游览道路三种类型。水上游览道有三条线路,分别为西区、东区及水上精品游览线;水上与车行结合游览线路的水路从阿诺码头至落水洞码头,车路从落水洞码头乘车至普者黑办事处;步行游路在每个相对独立的小范围区域内应形成环路。

(3)开辟风景名胜区环路旅游专车交通线,白脸山-仙人洞-落水洞、白脸山-麦地冲-摆龙湖。在旅游旺季时,不允许社会的大中小型客车进入(景区内村民车辆除外);旅游淡季时允许社会集团车辆进入,但限制货运车辆。旅游专车采用电瓶车。

(4)增设码头,开辟水上交通游览线。

4.2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贯彻“公交优先”理念,提升常规公交服务能力,优化内外型公交与客运枢纽、旅游集散中心之间的联系。外部旅游交通主要解决风景名胜区主要旅游村和丘北县城各交通枢纽的联系。设置3条快速公交线路服务普者黑风景区:3路(普者黑火车站-客运总站)、7路(客运总站-普者黑风景区白脸山)、8路(普者黑火车站-普者黑旅游集散中心),重点联系火车站、客运站、普者黑景区及各主要功能组团。

旅游公交走廊:普炭路,途经普者黑火车站、丘北县客运总站、旅游集散中心。

旅游公交车辆:2020年旅游公交车辆20标台;2025年28标台。

高峰期需车辆40标台,不足部分从常规公交车辆调节。发车班次可根据游人数量的变化进行调整,统一由公交公司管理。另外,需要大力发展非机动车系统(主要针对自行车的租赁),适度发展水上巴士和电瓶车系统。

4.3 控制机动化交通

构建普炭线板桥—曰者—红旗水库—八道哨—矣堵景区外围的分流环,充分保障内部的机动车辆数控制目标的实施。在景区外围的边界上设置小汽车截流设施,为内部交通管理提供良好的条件。

尽量引导私家车外围换乘,外围截留换乘的实行是内部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优化停车和换乘的条件,提升景区停车诱导的技术,由小汽车直达的模式转变成“小汽车+公交/慢行”进入景区。

管理过程中抑制私家车的使用。借鉴其他风景名胜景区的管理经验,制定不同时期的交通需求管理方式,包括禁止转向、车牌限行、停车收费和交通组织等,车流量过大时,禁止私家车进入,道路完全供专用公交和慢行交通使用,实现全面的绿色出行。

鼓励自行车交通出行。设置自行车专用通道,强化慢行交通与景区外围交通的换乘,提高衔接安全性和舒适性;景区内部,高标准地完善慢行配套设置,比如结合各个景点建设绿道系统,打造自行车游览线路。

4.4 合理布置旅游停车场

停车场的停车位及其建筑应离开主景区有一定的距离,以免在建设停车场时造成对风景资源的压力甚至破坏。

根据丘北普者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游人量、车辆数预测和为方便游人就近游览,在丘北普者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周边设置6处停车场,泊车位1200个。

表5普者黑景区外围停车场规划布局一览表


停车场名称
位置
泊位数/
备注
普者黑风景区P1
普炭路,旅游集散中心
600
自驾车、团队车提供停车泊位
普者黑风景区P2
双龙营镇
300
自驾车、团队车提供停车泊位
普者黑风景区P3
官寨镇
50
自驾车提供停车泊位
普者黑风景区P4
曰者黑
50
自驾车提供停车泊位
普者黑风景区P5
八道哨
80
自驾车提供停车泊位
普者黑风景区P6
八道哨
120
自驾车提供停车泊位
合计

1200


图1普者黑景区停车场布置图

4.5 科学管理道路交通

定期进行道路维护,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在易发生事故地段和交通卡口,应派专人组织交通。

风景名胜区外部公共交通建议由公交公司组织管理,内部公共交通包括旅游车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人民政府设立机构统一组织管理。

定期观察交通量为交通管理持续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在旅游旺季(5月-10月),从时间上限制货运交通从外围环线进入景区。旅游高峰期严禁货运车进入,所有货运车一律从外部交绕行。

5 结语

论文以丘北普者黑风景名胜区交通组织的改善项目为实例。在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前提下的交通协同的研究,针对景区道路环境和道路交通承载力分析景区交通供给情况,提出普者黑风景名胜区的交通组织优化五点策略,为景区品质旅游的提高带来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余杰.城景相依型景区交通组织优化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16;

本文发表于《云南建筑》2019年06期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



阅读67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