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从旅游复兴视角出发,通过在澜沧江流域(云龙段)旅游发展规划的实践工作,对流域内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提出流域内“水陆并行,文旅融合”的规划指导思想,以尊重历史原真性手法恢复澜沧江航线功能,以体验式旅游推动陆上沿线镇村联动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结合全域旅游理念,探讨文旅融合发展策略并与旅游产品策划深度融合,从而统筹协调流域内旅游发展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关系,为澜沧江流域全线复兴及下一步各类专项规划提供思路。
作者:刘春霞 任洁
2020年一开年,新冠肺炎席卷全国。这次疫情的发生,从传播的速度、人数、范围到影响的深度、广度都已经超过2003年SARS疫情的影响。突发的疫情给全国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旅游业更是首当其冲,旅游业涉及的全产业链都面临严重的冲击。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旅游活动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安全度的反应也极其敏感,凡是能影响到旅游全过程的客源地、目的地、途经地的诸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战争、动乱等不可抗力因素都会对旅游业产生极大的冲击。云南作为旅游大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旅游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然而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也是损失巨大。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下,在全省人民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即将过去,为响应国家提出的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的指示,云南省旅游复兴也成为了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
疫情过后旅游要复兴,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更多的是旅游品质的全面升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旅游已从原来的观光旅游走向休闲旅游,由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由旅游业单一模式走向“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文旅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成为重中之重。旅游复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本文仅就文旅融合策略展开一些探索和研究。
1现状概况
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发源于青海玉树,经西藏流入云南,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注入中国南海。澜沧江流经云南省7大州(市),分别为大理白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澜沧江在大理州流经三个县,即:云龙县、永平县、南涧县。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横断山南端澜沧江纵谷区,东经98°52‘~99°46’,北纬25°28‘~26°23’之间,是大理州、保山市、怒江州3个州市的结合部。同时,云龙县处于昆明—大理—瑞丽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辐射边缘区域。澜沧江在云龙县主要流经苗尾乡和功果桥镇。澜沧江从苗尾乡上松坪进入云龙县,向南流经苗尾乡、功果桥镇,至功果村进入保山市,境内流程约110千米,流域面积约1120平方千米,涉及2个乡镇19个行政村,47388人。
2旅游资源评价
两山夹一江,峡谷出平湖,平坝聚村落,各段风光大不同。
澜沧江介于怒山和云岭两大山脉之间,流域整体呈现出典型高山峡谷景观,与库区平湖景观融合。山脚平坝多民族聚居,形成多个民族特色村落。整个澜沧江时而迂回曲折,时而平静宽阔,时而峭壁屏列。
2.1旅游资源类型
澜沧江流域(云龙段)共有51项旅游资源,其中:有山岳、河流、湿地等自然类旅游资源15项,有古建筑、古墓葬、古桥梁、历史文物、民族文化等人文类旅游资源36项,形成了以人文风情为主,自然风光为辅的资源结构。
表1 流域旅游资源分类一览表
分类 | 项目名称 | 数量 |
地文景观 | 旧州八景、喇嘛枯山、凤凰山、红海梁子、道人山 | 5 |
水域风光 | 澜沧江、苗尾电站水库、功果桥电站水库、苗兰坝 | 4 |
生物景观 | 苗兰坝古树名木园、汤涧滨江湿地、功果桥滨江湿地、白鹤关鸟道、大浪坝 | 5 |
天象与气候景观 | 澜沧江云雾 | 1 |
遗址遗迹 | 铁门槛战役遗址、抗战炮台遗址(功果高炮台)、功果桥老桥头遗址、盐马古道、苏溪渡、旧治遗踪 | 6 |
建筑与设施 | 段氏土司祠堂、白族吹吹腔文化艺术博物馆、澜沧江移民新村、表村传统村落、松坪传统村落、下坞传统村落、吹吹腔民俗文化村、飞龙桥、飞龙桥望江楼、董善庆墓、吹吹腔古戏台群、旧州板岩石雕艺术之乡、天登傈僳族村落、功果桥新桥、澜沧江河谷梯田、沧江溜索 | 16 |
旅游商品 | 天登乌骨鸡、麦地湾梨、白族刺绣、云龙山地白族服饰、傈僳族服饰、白族纸扎、白族泥塑、传统技艺造纸、诺邓火腿、云龙茶 | 10 |
人文活动 | 吹吹腔、白族“力格高”、傈僳族“瓜七七”、天登傈僳族打歌 | 4 |
2.2旅游资源分级
流域内无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有优良级旅游资源23项(其中四级7项,三级14项),其余28项均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表2 流域旅游资源分级一览表
资源分类 | 资源等级 | 资源名称 |
自然 旅游资源 | 四 | 澜沧江、功果桥滨江湿地、澜沧江云雾、苗尾电站水库、功果桥电站水库、大浪坝 |
三 | 苗兰坝及古树名木园、旧州八景、汤涧滨江湿地 | |
二 | 白鹤关鸟道、喇嘛枯山、红海梁子、道人山 | |
一 | 凤凰山 | |
人文 旅游资源 | 四 | 澜沧江移民新村、澜沧江河谷梯田 |
三 | 段氏土司祠堂、白族吹吹腔文化艺术博物馆、表村传统村落、吹吹腔民俗文化村、下坞传统村落、松坪传统村落、沧江溜索、吹吹腔、白族“力格高”、傈僳族“瓜七七”、天登傈僳族打歌 | |
二 | 铁门槛战役遗址、功果桥新桥、功果桥老桥头遗址、天灯傈僳族村落、飞龙桥、飞龙桥望江楼、董善庆墓、吹吹腔古戏台群、旧州板岩石雕艺术之乡、盐马古道、苏溪渡、旧治遗踪、天登乌骨鸡、麦地湾梨、白族刺绣、云龙山地白族服饰、傈僳族服饰、白族纸扎、白族泥塑、传统技艺造纸、诺邓火腿、云龙茶 | |
一 | 抗战炮台遗址 |
3存在问题和短板
地处边缘,交通联系弱:澜沧江流域属于大理州的偏远地区,现状主要交通道路等级较低,交通联系以纵向为主,横向联系困难,旅游联动性差。
文旅融合不够,设施不完善:整体发展较弱,旅游收入在大理州区县位于倒数第一。旅游开发程度低、旅游产品还处于较低层次,没有将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旅游服务设施落后、档次低、服务质量差,接待能力小
旅游资源核心竞争力弱:旅游资源丰富,类型较多,历史人文、民俗风情、高峡平湖景观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具有强烈特色、核心竞争力的旅游资源较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容懈怠。
周边地区旅游竞争激烈:处于云南重点旅游目的地之间,周边区县旅游竞争激烈,并且呈现高原峡谷河流的资源同质化现象。
4旅游发展定位与总体发展目标
4.1旅游发展定位
大理州全域旅游发展的有力补充:补齐大理州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短板,构建大理州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云南省32条精品自驾旅游线路重要组成部分:德钦-兰坪-永平-云龙四县联动,以精品自驾车旅游线路的打造带动澜沧江旅游发展。
澜沧江流域独具平坝村落景观的云龙段:澜沧江流域中汇聚多个傈僳族传统村落并兼具高山峡谷雄奇壮美的,与流域其它区段对比,云龙段是唯一在两岸均通公路的区域,具备打造旅游环线的条件。此外,云龙段是除版纳外,拥有平坝村落景观的区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4.2总体发展目标
澜沧江流域(云龙段)旅游发展规划以“水陆并行,文旅融合”为总体思路,对流域内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以自然山水风光游览、周末休闲度假为先导,通过对澜沧江航线功能的恢复,结合各功能旅游片区的建设,推出一批文旅融合的特色旅游产品,以体验式旅游推动陆上沿线镇村联动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结合全域旅游理念,统筹流域内外,使之成为大理州新兴的综合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区,以鲜明独具特色的吸引力构成澜沧江流域及云南省32条精品自驾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走廊。
5流域文旅融合策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将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并合理的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就能产生“1+1>2”的效应。文旅融合成为本次规划工作的核心思想,围绕这一核心思想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即:区域的融合、空间的融合、交通及游线组织的融合、旅游产品的融合、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
5.1区域的融合
大理作为全省旅游的热点州市之一现在同样面临旅游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优质发展阶段提质转型的重要关口,作为大理州重要组成部分的澜沧江流域首先应融入大理州文化旅游大格局,与周边的大理古城与苍山洱海、丽江与玉龙雪山、香格里拉与梅里雪山、怒江峡谷、腾冲构成的云南旅游热点地区错位发展,利用独特的高峡平湖互补云龙县城旅游资源,构建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区。结合区域旅游格局,规划将澜沧江流域(云龙段)旅游形象定位为:云龙之初,多彩澜沧。
5.2空间的融合
文化旅游的核心,是文化感和文化的体验。只有将流域内不同的文化元素和场景的打造和故事的叙述落到空间上,才能真正做到让人的感官、行为、思想和感情体验落到实处。
流域旅游发展总体空间结构为:“两核、三带、两轴、三片”
“两核”:以民族文化旅游为主的苗尾乡、以旅游服务功能为主的功果桥镇。
“三带”:东西山体形成两条生态山林旅游带,中部澜沧江形成滨江风光旅游带。
“两轴”:由云龙县城和漕涧镇(通用机场)之间形成的南北两条交通轴线。
“三片”:整个范围被两条过境道路划分成为南北中三片,分别为北部传统村落旅游区:依托表村、松坪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民宿、文化体验等特色村庄旅游。中部综合服务旅游区:依托两个乡镇及周边区域,打造整个区域的旅游服务基地,同时发展民族文化、滨江亲水、田园风光体验等多样丰富的旅游产品。南部抗战文化旅游区:依托功果桥遗址和军事设施残迹,发展红色文化教育、抗战历史科普、军事体验、红色餐饮等红色旅游产品。
5.3旅游产品的融合
规划通过活化的方式,重点在将流域内文化遗迹游览与人文风情体验相结合,形成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创造出精彩绝伦的文化旅游产品,打响“云龙之初,多彩澜沧”,使其成为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目的地。流域文化旅游产品以古道、古遗址、古文物、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以及流域特有的山地白族和傈僳族人文风情、民族歌舞、吹吹腔等文化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规划为文化遗迹寻访游(各大战役遗址、盐马古道及渡口、旧治遗踪、段氏土司祠堂等景点,这一旅游产品为文化观光型旅游产品,可与自然观光型旅游产品相互结合,丰富产品类型,增加观光型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白族村落探访游(包括下坞村、汤涧村、旧州村等,这些村落将自然生态环境、传统白族民居建筑和生活场所空间、白族民俗文化等融合在一起,且交通可达性相对较好,是旅游开发的重点)、傈僳族村落探访游(包括表村、松坪村、天登村、鲁羌村等,这些村落将自然生态环境、传统傈僳族族民居建筑和生活场所空间、傈僳族民俗文化等融合在一起,且交通可达性相对较好,是旅游开发的重点)、民俗风情体验游(重点围绕吹吹腔、白族“力格高”、傈僳族“瓜七七”、天登傈僳族打歌等民俗文化活动,开展节会旅游体验活动)。
5.4交通及游线的融合规划提出流域内实行“水陆并行”的思路,以尊重历史原真性手法恢复澜沧江航线功能,打造澜沧江水上观光游(澜沧江水上观光游线、怒山余脉观光游线),从水上观赏高山峡谷风景,感受波澜壮阔的澜沧江。结合体验式旅游按主题组织陆上游线,推动陆上沿线镇村联动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规划特色村落探访游、古迹遗址寻觅游(红色遗迹寻觅游线、旧治遗踪寻觅游线、盐马古道寻觅游线)、人文风情体验游(白族风情体验游线、傈僳族风情体验游线)。
5.5公共服务的融合
文旅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旅游服务的品质,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的关键是提高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规划结合文化旅游产品对流域内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分级设置,以满足不同层次、规模的旅游需求。旅游城——云龙县城:景区旅游服务的大本营,游客服务、旅游购物中心和集散地,重点承载旅游区内的旅游服务功能。旅游镇——功果桥镇、苗尾乡:即位于澜沧江沿线的乡镇驻地,重点承接旅游区旅游服务功能。旅游村——表村、松坪村、下坞村、天登傈僳族村、汤涧村、丹梯村、功果村:有比较齐全的行游食宿购娱等各项设施,其床位常以百计,可以达到规模经营。旅游点——白鹤关鸟道、苗兰坝、大浪坝、汤涧:即规模相对较小,但可满足简易的食游购需求的旅游基地。服务部——拉嘛枯山、凤凰山、道人山:主要为游客提供简单的休息、购物等服务。可在旅游区景观、环境合适的地点设野营地。
6结语
每次灾难过后,残酷的现实都会倒逼各个产业进行全面的提质升级。对于旅游业来说,旅游一旦与文化结合起来就具有高附加价值,能使游客拥有独特的心灵体验。规划在文旅融合方面,重点将流域内的一镇一乡、平坝村落、澜沧江水域的打造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结合,将其分别塑造为突出特色和体验性的文旅小镇、文化民俗村、水上休闲活动等,重新定义流域旅游休闲生活,丰富流域原有传统娱乐模式,为游客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休闲度假方式,让游客在这里找到更多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社交需求。
参考文献
[1]韦琦,夏绍云. 旅游复兴视角下古灵渠复航及保护规划策略[J].规划师,2019(21):71-76.
[2]邵颖萍. 文旅融合的新趋势与协同推进策略[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8.
项目名称:大理州澜沧江流域(云龙段)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项目机构: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分院
项目成员:任洁、刘春霞、沈玲屹、覃伟、潘宇清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