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特色风貌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方法探析

特色机构
2021-01-13


在当前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一个全新的规划体系在理念、方法和内容上,都有革新与转变的需求,如何在这一全新的规划体系下突破以往城乡特色风貌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困境,响应城乡特色发展的诉求,这既需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的顶层指导和推动,也需要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的探索实践。本文以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之《云南省特色风貌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这项专题研究为例,探索在省域尺度下,如何跳出区域性特色风貌资源在保护和利用上的困境,科学合理地对省域特色风貌要素进行系统性识别,对全域特色空间进行整合、引导,从而为全省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作者:郝晶


1 当前区域性特色风貌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实困境

认识区域性特色风貌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实困境,有利于以问题为导向,思考如何在全域尺度下,系统地整合特色风貌资源,制定合理的技术路径,探析能应对现实问题的规划方法。

1.1特色风貌资源保护利用存在制度上的局限性

当前特色风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存在认知及管理系统上割裂与碎片化的问题。特色资源由不同行业、不同政府部门进行事权管理,例如特色自然资源被归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多种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等问题,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又归为建设、文化和文物等多类管理部门,使得原本相互依存形成完整系统的自然、人文特色风貌资源被人为割裂,体现了特色风貌资源保护利用在制度上的局限性。

1.2特色风貌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空间上的孤立性

当前特色风貌资源价值认定和保护利用存在空间局限性的问题。现行特色类规划和实践大多聚焦于特色风貌资源相对明确、类型相对单一的城镇村,以及局限在“城一地”的特色认知范畴,缺乏从区域层面挖掘地域特色的价值共识,以及在区域层面对多类型、多维度的特色风貌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进而整合引导,这导致特色风貌资源保护和利用脱离了原来的文化脉络或地理单元,难以打破行政区划隔阂,难以产生“面”状或“带”状的集合效应。

1.3特色风貌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管控上的均衡性

当前特色风貌资源整体保护利用欠缺体系化、精细化和持续性的措施。从特色风貌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管控来看,被列级、冠名的特色风貌资源可得到一定重视,处于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可通过划定紫线、绿线等方式得到有效管控,但城市建成区以外的非城地带,如果没有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或水源保护地等特殊空间的“庇护”,大量特色风貌资源可能仅仅挂牌示意,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更谈不上创新性的活化利用。更遗憾的是,大量没有什么“名份”的特色风貌资源,在快速城镇化及文化同质化的发展进程中消失迅速。

2 云南省特色风貌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研究路径

国土空间规划以生态文明为发展理念,不断改革和完善规划体系,要求建立对全域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这意味着,地域特色需要在全域空间的尺度下,以用途管制为抓手,运用系统化的思维加以保护和强化。因此,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参照上述区域性特色风貌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实困境,以问题为导向,对省域特色风貌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采用以下技术路线及应对策略。

2.1分类分级、有机关联,建立省域特色资源体系

立足云南省的资源禀赋,在省域范围内筛选出与风貌特色相关的各种资源,根据“要素分类、重要性分级”的思路,对全省的自然环境特色资源、历史遗存特色资源、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建成环境特色资源进行分类、分级汇总整理,厘清资源本底(如图1、3所示),将特色风貌资源解析整合为空间要素,建立云南省“特色资源要素地理信息库”,进而从全域层面研究自然特色、文化特色和建成环境特色等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建立云南省系统完整、相互依存的自然、人文、人工特色资源体系,建立地域特色的价值共识。

2.2要素耦合、逐层分析,识别省域空间特色重要价值区

以云南省“特色资源要素”地理信息库为基础,运用“地理集中指数”的分析方法和ARCGIS的“核密度分析法”,首先分析单类型特色资源要素在省域空间上的集聚或分散态势(如图2、4所示),研究单类型要素的空间分布密集区及主要影响因素。之后采用“价值赋值计算法”和“灰度分析法”,将多种类型的特色资源要素在省域地理空间上进行耦合分析(如图5、6、7所示),研究在省域尺度下,空间特色要素的分布特征、聚合态势和重要价值区,从而跳出行政区划的隔阂,判断在“面”状地形地貌和地域文化的基底上,以山系水脉、古驿道等构成的文化脉络,和以建构筑物、聚落和自然景区构成的“点”状资源彼此关联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的省域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这些是云南“资源厚土”的根本体现,也是云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整体价值远远大于单个“点”的价值。

2.3全域视角、管控重点,提炼省域特色魅力空间总格局

以云南省特色风貌资源整体价值认识和重要价值区域的分析为基础,在全域层面,整合空间特色的重要区域,提炼全省特色魅力形象的空间表征,构建“两主四副引领,四区八廊相承”的省域特色魅力空间总体格局(如图8所示),分类制定了省级特色魅力中心、廊道、节点在管控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等方面的空间策略,并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魅力空间,维育山清水秀的生态魅力空间,塑造高品质生活的城镇魅力空间,塑造美丽宜居的乡村魅力空间,打造高品质的游憩魅力空间等方面提出特色魅力空间高品质利用的方法路径。

2.4整体协调、有效传导,统筹推进特色风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支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在特色风貌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协调性,研究明确对16个州市提出富有针对性的管控与引导要点,突出特色风貌资源的保护、挖掘与科学利用,尤其对跨区域的重要特色空间,明确提出各州市之间需要协调的重点和要求,有效指导下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在特色风貌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工作重点,上下联动、整体协调,构建全省特色魅力空间总体格局。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阶段,区域性特色风貌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键要在全域的空间视角下建立系统的特色资源要素体系,制定复合的资源价值评价方法,探索特色风貌资源整合与特色格局构建的技术路径,研究特色空间用途管制及层级传导的工作机制。





项目名称:《云南省特色风貌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题研究》

项目部门:城市规划特色设计机构

项目组成员:张晓霖、郝晶、王若、崔亚楠、孔垂锦

注:本文所附图纸为本专题研究的部分图纸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




阅读15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