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滨水慢行道系统规划探讨 —以云南安宁螳川东路为例

联合机构
2020-12-02

滨水道路作为城市道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承担交通功能还需承担景观、防洪等功能。构建滨水慢行系统,增强滨水活力,能较好的支撑滨水空间的发展。山地城市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在滨水空间布置慢行交通系统,需统筹协调区域、河道、交通需求及道路的关系。本文以安宁市川东路为例,通过分析沿线用地、道路、规划、交通等,科学合理的布设滨水慢行交通系统。

作者:刘泽


1 引言

慢行系统是山地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机动灵活、低碳绿色等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慢行交通系统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绝大多数山地城市,特殊的地形地貌、河流沟堑使得城市有山有水,构建合理的滨水道路体系对支撑城市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是丰富居民生活,开展休闲活动的重要体现。

2 安宁川东路基本特征分析

螳螂川位于安宁城市北部,是滇池的流出河道。川东路新建道路工程,紧邻螳螂川,在安温路与川西路中间;起于百花路,止于温泉镇龙凤桥,道路全长约7.3km;途经百花桥、闸门桥、龙川桥、珍泉桥、龙凤桥等。沿线现状用地包含酒店、村庄、居住小区等,主要为温泉心景酒店、广沁园温泉度假酒店、豪生酒店、温泉山谷、珍泉村、沈家庄等。

图1 项目区位

螳螂川沿线交通量较小,交通饱和度相对较低,服务水平较高;从分布上来看,螳螂川沿线道路城区段交通量相对较大;北段郊区段交通量较小。沿线道路设置有较多的公交站点,公交站点300m覆盖沿线95%以上区域,公交覆盖较好,但沿线开行公交线路较少,公交服务水平较低。


图2 现状交通量与公交服务


结合沿线用地规划,分析梳理未来共有17个功能地块;高峰小时产生18850人次/h的出行量,其主要集中在南部城区,占所有交通需求的72.4%。

图3 沿线出行生成量


表1 沿线功能地块出行量表



序号
地块名称/编号
用地性质
开发建筑面积(m2)
高峰小时出行量
人次/h)
标准车(pcu/h)
1
温泉半岛
B
50352.89
504
84
2
温泉五月
B
48448.83
484
81
3
德安医院
B
43888.51
439
73
4
广沁园温泉酒店
B
64843.7
648
108
5
TC1
B
43598.6
436
73
6
TC2
B
59314.2
593
99
7
TC3
B
16879.2
169
28
8
TC4
B
68484
685
114
9
TC5
B
24036
240
40
10
福兴苑
R
66567
999
166
11
世纪广场及周边地块
B
130480
6524
1087
12
世纪广场南侧地块
B
72940
3647
608
13
官厢1号地块
A
7830
157
26
14
官厢2号地块
R
38446
577
96
15
官厢3号地块
R
93521.5
1403
234
16
官厢4号地块
A
19273.95
385
64
17
官厢5号地块
B
19208.8
960
160
合计


868113.2
18850
3142


总体来看,沿线区域为城市末梢,已经形成双通道(安温路、川西路)格局,安温路为公路,是过境交通与到达交通的主通道,川西路为城市干道,公交、慢行、机动交通均可通行,较好的支撑了沿线用地开发,兼顾过境交通功能,机动交通的通过性较好;沿线区域内跨江桥数量较少,横向跨江交通不便;从需求分析来看,沿线交通生成总量较小,沿线地块产生的出行量、机动交通量主要集中在南部,占沿线所有地块产生的70%以上;川东路滨水交通特征,未来将有大量休闲、旅游交通生成。

3 滨水慢行道规划要素

3.1 约束条件

在进行滨河慢行交通规划时,重点应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既要改善城市交通,又要满足交通需求,又要延续城市的文化传统,减少机动交通等对片区的冲击;满足城市对沿河区域的保护要求;必须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务,支撑沿线保持旺盛的活力;避免损害河道沿线的交通改善建设;处理好交通内外衔接、转换,协调区域与城市交通需求的矛盾。在进行螳螂东路交通规划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约束条件:

(1)在中小城市,慢行规划理念尚未形成;

(2)沿线用地受限,地形高差较大;

(3)沿线已有开发,待开发用地较多,部分地块出入口面向川东路;

(4)需保障螳螂川河流的防洪区域。

3.2 规划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正确引导螳螂川沿线发展的各种交通需求,满足沿线各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必需交通需求,同时亦要考虑其他区域的交通需求,沿线应交通发展和周边地区的交通需求相互协调衔接,交通设施供给能满足沿线交通需求。

保护发展原则:对螳螂川沿线有价值、有特色的构筑物、村落、道路、历史遗留等,严格进行保留,避免破坏。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与滨河区域的改造更新密切相关,在进行交通规划时,必须考虑交通规划、沿河区域功能与城市发展体系,合理的制定滨河地区交通规划,为城市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滨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性原则:城市滨水廊道系统是城市的一部分,以子系统内要素间的组合和协调维持城市的运转。利用其景观系统节点的优势来连接城市的其它区域,在规划上既要考虑整体性,又要着眼相应的因素。比如:市民的出行要求、服务的景观设施、人文精神、自然生态等方面。

人本主义原则:把城市滨水廊道慢行交通于整个城市进行关联,体现和保证人的出行安全和舒适,塑造“生活环境”,因此在设计规划上必须以满足市民的基本活动要求为前提,例如:美学、动机心理、休闲方式等。

3.3 目标定位

实现川东路沿线机动交通基本可达,满足“宜行、宜游”的休闲慢行需求,打造滨河亲水活力空间,形成螳螂川特色慢行轴带,作为安宁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的示范区。综合考虑川东路的区位、文化特征、交通发展、约束条件等因素,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在进行川东路慢行交通规划时形成以下思路

(1)步行交通主导,营造片区良好的慢行空间

维系螳螂川水系功能,避免机动交通感染,以营造特色滨河步行空间为导向,打造滨河特色慢行系统,实现城市绿道的延续;

(2)保护与发展共存,有机更新沿线区域

尽可能保留滨河沿线特色,营造富有景观、文化的滨河道路,结合沿线发展需要,提升改造,形成一个通达的区域道路系统;

(3)旅游交通强化,增强沿线的吸引力

结合安宁温泉的开发,打造沿线旅游休闲廊道,串联沿线区域,提升安宁旅游服务水平;

(4)道路综合建设与提升,优化片区交通系统

城市道路不仅是城市交通的载体,更是反映城市面貌和建筑艺术的窗口。应加强片区路网建设,提升沿线道路,完善沿线道路系统;

(5)突出绿色,注重协调发展

强调沿线区域各类交通的可达性,保障外围区域交通的通过性;强调对步行交通的保护与倡导,并实现良好的接驳与转换;动静协调,满足沿线与外围区域运行要求;相关交通方式的合理分工定位,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组织。

(6)制定科学的交通政策,提升片区活力

滨河沿线并非是过分的机动车交通转换空间,而是文化、商业、旅游等功能的重要承载地,重点是保障片区交通的可达性。近年来由于机动化的发展,小汽车交通使得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拥堵非常严重,为保障沿线活力,相应的制定小汽车限行、诱导停车、公交衔接等等导向性措施。

4 滨水慢行道规划策略

(1)统筹城市用地与道路的关系,协调城区与末梢,实现滨水慢行与区域道路和谐发展

明确沿线道路功能,明确沿线安温路、川西路、华路、陇川路为城市主干道;川西路南段、白路等为城市次干道,川东路等为城市支路,形成完整的路网分级体系。

图4 沿线道路定级

安温路提升改造将更好的与龙川路匹配,形成区域良好的过境通道,新增支路将更好的服务相邻的地块,新增慢行道,增强区域路网承载能力。

图5 沿线道路优化提升

新增跨江桥,使得跨江桥之间的平均距离为610m,增强螳螂川两侧南北横向交通的联系。

图6 跨江桥梁新增与改善

沿线新增9个信号控制交叉口,实现交通时空分离,保障川东路与区域交通组织的协调。


图7 新增信号控制

(2)以交通分析为支撑,形成川东路分段交通功能

结合交通分析与城市功能定位,将川东路分为两大部分:华桥-龙川桥为城市慢行道,非机动车行人分离;龙川桥-摩崖为城市慢行道,非机动车行人分离,非机动车人行混行;百花路-华桥为城市支路,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均可通行。

图8 川东路线路方案龙川桥-摩崖段地形高差较为复杂,道路红线宽6m,设置6m非机动车道,局部路段步行与非机动车混行,采用彩色沥青铺装,结合滨水景观带布置单侧步行系统。

图9 川东路(龙川桥-摩崖段)横断面类型

龙川桥-华桥段较为平整,但沿线已有较多开发用地,包含温泉五月、广园酒店等。规划形成红线宽10m,形成专用自行车道、滨水步行道、沿街人行道等,其中自行车道为双向8m空间。

图10 川东路(龙川桥-华桥)横断面类型

百花路-华桥段为城区段,已有福兴苑小区、世纪广场及沿线城中村等,是机动交通主要的产生段。本次规划形成24m红线宽,形成双向4个机动车道,2个专用自行车道的断面空间。

图11 川东路(百花路-华桥)横断面类型


(3)提升慢行品质,构建滨水沿线完善慢行交通设施

重视滨水慢行系统构建,沿河道两岸设置堤上步道,亲水步道,构建完整的滨河慢行系统体系。统筹考略规划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置公厕、自行车租赁点、景观廊亭等设施,服务沿线慢行交通系统。




图12 川东路沿线设施分布

(4)组织休息开展活动,增强滨水慢行活力,构建城市慢行示范区

结合沿线开发及道路断面设置,在川东路沿线设置公共自行车、旅游小火车、租赁自行车等,满足不同人群交通需求。开展健康步行、沿螳螂川马拉松赛、自行车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慢行环境。

5
结论

山地城市在我国数量众多,深入研究山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提升城市活力,丰富居民生活,较好的支撑山地城市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山地城市滨河空间现状用地、道路条件、地形地貌、上位规划、交通需求等要素,规划布设合理的滨河慢行交通系统,构建功能完善的慢行交通体系及附属设施,对研究山地城市滨水慢行有着较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通过滨水慢行系统的建设,可有效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项目名称:山地城市滨水慢行道系统规划探讨 —以云南安宁川东路为例

设计部门: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联合设计机构

设计团队:刘泽   季斌   刘洪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




阅读76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