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纳西王国之都”——丽江白沙古街

2023-03-15


白沙古街位于丽江城北约10公里,北临玉龙雪山,南至龙泉,西依芝山,曾经是纳西族在丽江的政治、经济、商贸和文化中心,被称为“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之都”,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最早居住地,木氏土司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组成部分之一。

作者:杨凯

1、历史沿革1.1 纳西族的发祥地纳西族主要起源于商周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黄河)潢(潢河)地带的古羌人,他们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地带,古羌人中的纳西族先民又向西南方向迁徙到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后又继续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这一路的迁徙都没有使他们这个牧猎民族找到最终的家园。一直到隋唐时期,纳西先祖尤古年率部分纳西族先民从盐源、永宁一带来到玉龙雪山下,在丽江坝子最北端的白沙定居下来。从隋唐到宋,纳西族以白沙为中心实现了从牧猎民族向农牧民族再向农耕民族的转变,纳西族也逐渐向周边地区发展,在束河、大研、拉市等地建起他们新的家园。白沙是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发祥地,是隋唐到宋末期间丽江坝及周边纳西族的中心。


图1 白沙古街文化区位和地理区位


1.2 土司制度的典范木氏土司从1263年任察罕章管民官开始,到1723年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共有22个土司,在滇西北地区统治了406年。木氏土司统治期间,完成了整个纳西族地区政治、文化、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等的统一,整个纳西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并在明朝达到其鼎盛时期。木氏土司也被中外学者视为元明时期西南少数名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典范,《明史·土司传》中有“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仪,以丽江木氏为首”的评价。从隋唐至元初,尤古年及其后代秋阳等一直到接任察罕章管民官的第十一世孙阿琮阿良,以白沙为统治丽江坝及周边纳西族地区的治所,并以白沙为中心,不断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并不断和汉、藏、白等周边各民族交流,形成了有较强的军事力量、有较其他纳西族地区更为发达的宗教和文化、在滇川藏交界区有一定知名度的丽江坝纳西势力。1.3 纳西族在丽江最早的集市唐代以前,有关白沙的历史无文献记载,自纳西族于唐代到白沙后,白沙的历史不断见于史册,且有了纳西语称“崩石”、汉语称“白石”(异写为“白沙”)的地名。从唐宋时期开始,白沙作为木氏势力经济和对外交流的中心,初步形成了丽江坝乃至整个纳西族地区最早的集市雏形。白沙古街是丽江最早形成的集市,木氏土司把白沙古街(三元村)作为贸易、文化、宗教活动的场所,作为茶马古道上制铜等手工业和粉皮等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建设了较为完善的街市、道路、桥梁、水利网及琉璃殿、大宝积宫、金刚殿、大定阁、文昌宫等寺观建筑,绘制了白沙壁画,使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在白沙共存共荣。古建筑琉璃殿与大宝积宫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城共同组成的丽江古城于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2 白沙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2、白沙古街和民居2.1 白沙古街白沙古街,纳西语叫“崩时知”,“崩时”意为“白沙”、“知”意为“贸易集市”、俗称“街子。”唐宋时代,白沙是木氏土司祖居地,木氏土司先祖尤氏任白沙部落酋长,在白沙建治所,修建了丽江坝最早的贸易集市白沙街,使白沙村成为唐宋时期丽江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纳西古王国之都。白沙古街建在白沙十二村(纳西语“崩时册你本”)的三元村(括街村、街尾村、吉祥村)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故称“四方街”。白沙街的布局,成为后来束河古镇和大研古城营城效仿的范例。



图3 白沙古街巷


2.2 白沙民居“改土归流”以前,平民百姓住四周圆木剁成,屋面覆楞板的木楞房。土司、贵族住木结构,屋面盖瓦的楼房。“改土归流”以后,白沙的部分人家逐步建盖土木结构,屋面盖瓦的两层楼房,富裕人家建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样式的住房。解放后,普遍建盖土木,砖木结构的瓦房,木楞房逐渐淘汰。白沙民居在建房时重视选址和朝向,正房和大门一般面向东方或南方,各家砌筑围墙,自成院落。楼房有明楼、蛮楼、闷楼、骑厦楼、两面厦等,房基多用石头镶砌,墙体用土基或砖砌,墙与房顶之间用木板装饰。屋顶、门楼、走廊、门窗、栏杆、柱础等部位均装饰图案,门窗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堂屋一般安装镂雕的六合门,其余房间门窗也都雕饰花鸟图案,门窗和天井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堂屋一般安装镂雕的六合门,其余房间门窗也都雕饰花鸟图案,走廊和天井用鹅卵石和片瓦镶嵌成各种图案。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新盖了钢筋混凝建筑。民居比较常见的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图4 纳西民居“冲天蛮楼”和“骑厦楼”(左图吊厦为后期临时搭建遮雨棚)



图5 六扇门“六合同春”图案


图6   六扇门“万字符”图案


3、白石“晗史罗”在白沙老街东北尽头有一个地方,名叫黄金谷,纳西语称为“晗史罗”。这里按金木水火土方位建造了山门、护法堂、琉璃殿、大宝积宫、大定阁、金刚殿、文昌宫等建筑,统称为明确总监建筑群。在这个建筑群里,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和他们的万千众神共居一处却又各事其主,互有往来又互不干扰,文昌宫里主管文运昌盛的大神文昌帝君也成了他们的邻居。在这里,道士奏道士的乐、和尚敲和尚的钟、喇嘛吹喇嘛的号、儒学弟子念诵儒家经典、东巴念东巴经。木鱼声、钟声、长号声、音乐声、朗朗书声此起彼伏而又和谐交织在一起,将人们带入梦境和仙境。


图7 白沙壁画


3.1 琉璃殿琉璃殿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平面呈正方形,重演歇山顶,四脊飞翚,殿身正面一间,背面与上面以中主柱界分为两间,四周置走廊,走廊正面为三间。左右及后面均作为墙壁,皆四间。殿下屋檐柱施作于走廊上,金柱高十米。按二十四节令,柱网施做二十四柱,上檐置十二根擎檐柱,下檐斗拱三彩单翘,外出一跳,上眼七彩三翘。第一翘做三幅云,外承拽枋,另外在坐斗两角,各出斜拱,上置斜三幅云,托于外拽枋下。第二翘仅施三幅云一件,托外拽枋。第三翘直接承于挑檐枋之下,没有使用厢拱。给人以浑厚、简练、豪放之感。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于1938年考察琉璃殿时说:“在我国众多古建筑中,除北京十三陵屏门有以三幅云代瓜拱外,仅见于丽江。而以斜三幅云承托外拽枋,没有早于琉璃殿者。”琉璃殿原为塑药师佛的庙宇,殿内绘有壁画16幅。后来,前院住和尚、后院住喇嘛,是宗教在丽江相互融合共存的明证。


图8 琉璃殿正面


图9 琉璃殿侧面


3.2 大宝积宫大宝积宫平面呈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造。下檐斗拱五彩重翘,上檐为七彩三翘,但仅正面斗拱与琉璃殿相似,其余三面施作繁密,于坐斗两端置斜拱,重叠交错,施作成网目状的如意斗拱。可以看出建筑年代比琉璃殿稍晚。殿前上檐高悬“大宝积宫”四个大字,约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宫中绘有壁画12幅,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高的壁画。为抢救濒临危境的壁画,大宝积宫与1984年完成了古建筑落架维修和壁画“整铺揭取维修还原”工程。现大宝积宫内保存有载于王伯敏《中国绘画史》的二十八铺明代壁画,计73平方米。大宝积宫于1965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10 大宝积宫


3.3 大定阁大定阁与大宝积宫、琉璃殿相距十余米,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清乾隆八年(1743)重修。阁坐东朝西,为单檐歇山四合院,高约5.2米。正殿阔深皆三间,通面阔6.86米,通进深5.25米,两厢阔四间进深一间,四周置回廊。正殿宽博突兀,两厢稍小,主次分明。《丽江府志稿》载:“阁四面缭以铜罘,甃以文石,修极精巧”。“铜罘”即铜网,用以防止鸟雀筑巢排泄污垢。后毁于清咸同年间兵火,修复中原貌多失。大门原悬丽江土司木增亲笔所书“大定”两字匾额,后毁。阁中绘有壁画19幅,现存16幅。


图11 大定阁


4、白沙风物白沙是纳西族最早的居住地,也是纳西族传文化与生活习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也是很多纳西族传统美食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据史料记载,木增就是在白沙解脱林用纳西族三叠水“大肴八十品”招待的徐霞客。徐霞客对纳西族茶点有“所馈酒果,有白葡萄、龙眼、荔枝诸贵品,酥饼油线、细弱发丝,中缠松子肉为片,甚松脆。发糖白糖为丝,细过于发,千条万缕,合揉为一,以细面伴之,合而不腻,诸奇点。”的描写。除了三叠水外,发源于白沙的,并成为纳西族美食的还有鸡豆凉粉、丽江粑粑、丽江腊排骨等等。而白沙盛产的野生山嵛菜“冒子”、野生酱菜“其楼”等是丽江本地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美食。由于邻近藏区,白沙纳西族早点也有酥油茶配丽江粑粑的吃法。


图12 白沙美食(三叠水、丽江粑粑、鸡豆凉粉、酥油茶)


白沙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正月十五棒棒会、正月二十当美空普、农历二月八三多节、祭祖节、三月龙王庙会、祭龙节、清明节、立夏节、端午节、农历六月祭祖节、火把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农历冬月祭祖节等。6、结语回顾白沙往昔,令人感慨万千。古羌人从河潢之地,历经数次迁徙,最终在玉龙雪山脚下安家,从此与玉龙雪山、丽江结下不解之缘。这个地处滇川藏交汇地带的弱小民族,以开放的胸襟广纳四方学识,但并未因此摒弃本民族的固有文化传统。在这里纳西族与汉、藏、白等多民族的多源文化共处一隅,相互交融而不失其本色。给我们展示出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鲜活的历史范本。这或许是白沙带给徜徉于白沙古街的我们最大的启示。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




阅读62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