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转变背景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要点思考 ——以大理古城南门旅游文化广场城市公园方案设计为例

市政分院
2021-08-25



城市公园作为人居环境重要的空间载体场所,其设计布局从最初较为简单的景观及休憩功能需求向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转变,趋向于注重使用者更高层次的需求。跟随新时期人民对人居环境的需求转变,将人性化、人文化、生态化、艺术化、特色化和科学化融入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从功能转变、布局转变寻求切入点,以公共安全、文化体验、健康生活、社会认同角度出发,使城市公园更加多元化,以点带面,提升城市的人居环境,更好地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优化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陈庆华 覃伟 邱露露

一、需求转变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需求转变由注重“硬需求”向更加注重“软需求”转变,由“温饱”向“品质”转变,“人居环境”、“品质生活”、“转型转方式”等关键语境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城市公园作为人居环境重要的空间载体场所,其设计布局从最初的景观及休憩需求向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需求转变,趋向于注重使用者的需求,城市公园更加具有人性化、地域化、多元化等特征。

二、需求转变促使城市公园功能转变

城市公园的功能随着各个历史时期转变被赋予不同的使命要求。当前高速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人们的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公园更应注重以人的需求为本,更加注重人们的日常需求。结合城市公园来说,在新时代背景下它的功能需要从原来较为简单的景观及休憩功能,向融合集会、休闲、生态、健身、文化展示、防灾避难等多重复合功能转化,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复合转变。

本次规划项目——大理古城南门旅游文化广场城市公园北靠大理古城,南临洱海主要入河道——白鹤溪,周边为当地居民居住区域,规划区面积为7.89公顷。

图1项目区位置示意

图2前导区布局零散,空间狭小           图3 河道两侧缺乏开敞空间


通过剖析城市公园功能转变历程,规划借山水,兴文化。凭借场地位于山水文化和古城文化融合汇聚之处的独特区位条件,将文脉、水脉、人脉、山脉融合,打造山水、人文客厅形象。以塑造“走进山水客厅,品名文化”的休闲空间为指导,整合项目区所应具备的古城门户引导展示区、洱海生态保护前沿阵地、游客游览停留区、市民休闲娱乐场所等多元功能属性,规划注重周边环境的融合,从大环境为切入点,提出“墙为景,水为脉;城园互景,风光互赏”的对景关系,将项目区打造为大理古城南部的重要门户和展示窗口,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节庆聚会为主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城市公园。


图4多元功能融合示意图

三、需求转变促使城市公园布局转变

1、公共安全需求促使城市公园布局转变

2020年的开端,新型冠状病毒悄无声息地蔓延和爆发。后疫情时代,如何打造自带“免疫力”的健康安全的城市公园成为重要课题。

本次规划不仅综合考虑了抗震、消防、人防、防洪、疏散通道、应急避难场所及相关设施的设置,以加强城市的防灾应急能力,还在公园的规划中设置了适量分散布局的小尺度半私密休闲空间场所,在特殊时期,仍能满足个人开展不聚集的户外活动需求。通过设置分散的小尺度特色休闲空间,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防灾应急设施和自带“免疫力”的人性化设施,以提升公园的公共安全与健康指数,促使城市公共卫生环境不断改善与进步,让人民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安全舒适。

图5游览路线及节点空间分析图


2、文化体验需求促使城市公园布局转变

从现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看,发展最快的业态已经是科技型文化产业、互联网文化产业。从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看,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城市文化游也是发展最快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对各行各业进行赋能。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本次规划充分挖掘大理文化,追溯回源,多元融合,把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述说古城的前世今生。实现文脉传承,文化再现。在规划布局上,提取历史典故和文脉中的符号,以龙头三弦和鹤为元素,突出“琴鹤合鸣”的场所设计,将整个场地从西到东依次划分为民俗文化展示区和历史文化展示区,根据不同区域的定位设置不同景点进行文化展示与游客体验,从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凸显大理古城的文化内涵,让游人能充分体验并感受到大理古城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滨水文化,感受名魅力。

图6 规划构思图

3、健康生活需求促使城市公园布局转变

城市化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却也使得城市居民远离自然,威胁着人类健康。自然环境对人类健康有积极影响,城市公园主要通过绿视率、空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促进使用者的健康,加之当前场所健身的盛行,人民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场所空间健身运动意愿日益强烈。因此在布局城市公园时,应结合地域植物特征,尊重和延续自然环境,保留优化原有自然环境,增设健身活动场所,营造亲切感、舒适感、归属感的人居环境。

本次规划中白鹤溪作为苍山十八溪之一,是古城重要的护城河,是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前沿阵地,是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态景观环境空间。规划通过护本底,疏廊道——生态为先,打通多廊道的构思,以白鹤溪为载体,两侧控制10-30米作为绿化景观空间,整体营造出“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秋颜”的景观意境。植物配置体现春有“桃红柳绿”,秋有“层林尽染”的四季之美,营造“丹脂里东抚洱海”的绿化意境。结合城市居民以及游客在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健康需求,利用场地高差,丰富景观立面,植以银杏、水杉等秋色植物。茂林修竹间,有花溪叠瀑,品茗、绿荫慢生活。此区域自西向东依次设置能品茶聊天的 “茶话生活”凉亭、可亲水的 “水月观景台”、可驻足赏花的“爱兰亭”、能健身、聚会、休憩的“莲花广场”与“林中小憩”凉亭,能观景论道的“茹古涵今”场所等多个景点,打造一条古城南门外独具人文特色的滨水景观休闲带,是游人亲水、踏青、赏花、采秋的休闲之所。

图7 滨水景观休闲带效果图

四、结语

城市人居环境涉及面广阔,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人居环境中重要空间载体场所,规划试图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角度在需求转变背景下探究如何能使城市人居环境更适合新时代人民的需求。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美生态环境的大理,不同类型的人民需求也具有差异性,通过了解新时期人民的需求转变,将人性化、人文化、生态化、艺术化、特色化和科学化融入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以点带面,组成城市大环境,逐渐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才能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在人民心中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王晓瑜.公众参与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J];科技资讯;2008年09期

[2] 罗雅.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以惠州金山湖公园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项目名称:《大理古城南门旅游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方案设计》

设计部门:城市规划市政设计机构

项目组成员:陈庆华、覃伟、邱露露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



阅读53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