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蓝图到一座城市的重生--鲁甸“8.03”地震七周年

市政分院
2021-08-05


云南鲁甸“8.03”地震,今天已经七年了,七年的悲惨场面还时刻在我们心里回荡。逝者已矣,思者永伤,七周年之祭,是铭记、更为重生,历史的创痛永远定格在这一刻: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

作者:何蓉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2014年8月3日

16时30分

大地震颤,山河破碎

6.5级地震,造成5县区近百万人受灾

617人死亡,112人失踪

满目疮痍,举国同悲

千年古镇龙头山变成一片废墟




成千上万的武警官兵开赴灾区、志愿者奔赴灾区,物资、善心、爱心源源不断地汇入灾区,也包括我们,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我院接受任务后第一时间赶赴震区了解灾后情况,并整合众多专业设计人员进行驻场技术服务,与灾区人民风雨同舟。我院承担了鲁甸县龙头山镇、火德红镇、巧家县包谷乡、长埂子、周家坪等十余个安置点的恢复重建规划、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安置房、学校等公用配套建筑设计任务。派驻灾区现场技术人员1200余人次,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灾区恢复重建设计任务。








2014-2021

虽然已经7年

但因为疫情,让我们更能共情何为

“在灾难的夹缝中生存”

有些历史不忍回顾

但每年的这一天

依然会忆起
依然泪流满面



鲁甸地震过去已经7年了,当年已经一片废墟的龙头山镇也已经获得重建,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提升。繁华的街道、热闹的人群,地震留下的痕迹几乎被完全抹去。





为了这个美丽的重生,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积极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号召,在云南省住建厅的组织下.迅速成立项目组奔赴昭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项目组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以安全、创新的重建方案,展现昭通人民不畏痛苦、团结一心、重建家园的执着精神,展示从安置、恢复、重建到塑造盛景的伟大成就!为此,规划借鉴了国内灾后重建成功案例的经验,结合灾区当地实际情况和民众意愿,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规划特色与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第一、以重建安全、安心家园为基本任务,全方位贯彻综合防灾减灾的核心理念



第二、以妥善安置为起点、生活复兴为目标,制定以旅游为龙头的城镇发展策略





第三、以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园为重点,在修复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探索城镇适宜规模



2014-2021

七周年之祭,是铭记、更为重生

因为记得,所以怀念。我们缅怀生命的逝去,也铭记危急时刻的生死救援、灾难面前的大爱无疆、震后重建的守望相助。鲁甸地震七年,时间抚慰伤痛,也见证重生。往后岁月,风雨无阻,齐心同行!

今天,在纪念地震七周年之际,我们一起去鲁甸、巧家灾区看看,看看这里的新貌。


龙头山新貌




包谷新貌


火德红新貌




结束语:

谨以此文,向鲁甸8.03“地震中罹难的同胞致以深切悼念,向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市政、建筑、景观设计人员及驻场技术服务人员致以崇高敬意,向社会各界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人们致以诚挚感谢!


部分图片及文字资料来源网络


规划设计部门:城市规划市政设计分院

项目主创人员:

规划设计组:任洁、杨健、李蔚川、黄辉、程静、杨曦、陈庆华、钟文文、杨超、浮宇涛、陈春蓉、刘春霞、冯承琦、杨金艳、龚宏钰、付昱珲、刘皓月

市政设计组:郑建国、季斌、杨明让、宋杰、熊玉婷、付红元、吴经江、毛洲明、李晓云、罗青龙、李杨洋、余鹏、黄雅若、陆添明、刘鸿睿、张岩雄、段彦婕、张江华、李冬玲

建筑设计组:王珂、刘志国、高睿、李明、刘尧、周永波、贺靖轩、杨景源

景观设计组:达俊文、何蓉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



阅读26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