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鸟儿悠转的晨鸣中醒来、在群山宽广的怀抱中睡去——“半山酒店”充满诗与远方的美好意境,使其在去年3月召开的“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经时任省长阮成发第一次提出后,很快成为云南省旅游休闲发展的新热点,全省各地都开始选址、进行建设尝试。省政府也在2021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云南半山酒店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规范指导各地的规划建设。
作者:任洁 孙云凤
“半山酒店”作为一种全新旅游产业模式,是基于“生态、体验和度假”的综合性旅行新产品。由于其建设地域“半山”的独特性,使得其在建设中应以一种更为自然、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应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更加注重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更加注重乡土文化特色的体现,科学选址、精心规划成为打造融入自然高品质半山酒店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故而在半山酒店的规划建设中要注重如下方面的建设要点:
一、谨慎科学选址,与自然相融共生
1、处理好与酒店与“风景”的关系
半山酒店依“风景”而生,其定位就意味着既要接近“风景”,与周边旅游景区景点有较好的结合度,便于游客欣赏美景,使酒店能成为周边旅游活动的组成部分,又需和“风景”保持适当距离,严禁进入相关保护区域,破坏环境景观。故而在“半山酒店”选址中应谨慎、小心、科学,尊重、保护自然,遵守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的有关规范、标准、管理条例,坚守生态红线划定结果,避开核心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等敏感区域。涉及到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域,应一票否决。
2、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条件
从建设“半山酒店”的战略意图上看,其选址多为远离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将对基础设施配套提出严峻挑战。“半山酒店”选址应能够与国道、省道、县道和沿边高速公路等有方便的联系,其建设区域区域应有水源、电源的保障。同时,项目的道路、给排水、供电电信等基础设施投资巨大,将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造成较大影响。选址上应客观分析,尽量考虑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区域,增强项目的可行性。
3、重视灾害防治确保地质安全
“半山酒店”都位于山地,选址一定要避开易滑坡、滚石等地质不安全地段,同时,建设过程中,由于改变了原有的地形植被,也易造成地质的不稳定,因此,选址应进行地质安全评估。地质安全是半山酒店建设的前提,不可忽视。
二、精致规划设计,融入自然景观
1、布局依山就势融于自然
由于半山酒店建设场地的特殊性,决定了半山酒店的规划设计要充分利用地形特点,体现“回归大自然、野趣浓厚、环境幽静”,或藏在山间、或隐没林中、或把酒店作为景观建筑打造,与环境融为一体,使酒店成为融入自然的一道风景,你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2、控制强度低冲击开发
一方面,半山酒店大多选址在区域生态环境好、不适合成片开发建设的地区,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筑分散布局,另一方面,半山酒店自身也强调内部环境,一般出于环境和景观营造的角度考虑,建筑体量较小,所以,半山酒店的规划布局以一定的散点方式来与整个山体环境呼应,把握“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宜小不宜大”的低冲击理念。开发强度上不能太高,建筑间保持适当的视距安全,互不遮挡看景,要从内外视觉景观角度分析建筑高度、体量、密度。
3、因地制宜节约土地
规划和设计山地酒店时,应注意因地制宜、节约土地,特别是耕地。尽量使酒店的建筑外形能够傍山而建,巧妙利用地貌,避免大范围的挖方和填土;同时由于山地酒店设计和山地实际的地形有必然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建设区域内山地的坡度、山位、山势、自然机理等因素,才能保障山地酒店设计的集约性。
三、建筑与文化结合,展现不同地域文化
1、建筑设计展现地域特色
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是云南的最大特色,半山酒店的设计应以适应当地的文化传承为理念,设计符合当地人文脉络的山地酒店,实现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与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和谐相生的酒店,成为一个地区文化展示的窗口,为游客提供具有人情味的旅游体验。在设计中应避免新奇建筑外型、避免使用高纯度的鲜艳色彩,风格不拘泥于地方民居式样,但色彩、材质、风格、体量应与自然环境协调、体现地域特点,建设如木屋、帐篷,或轻质钢构,或土坯、石砌,把雪山、茶山、梯田、草甸、林地、云海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与酒店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让建筑为自然景观增色。
2、创新建筑技术
由于山地地形的特殊性,“半山酒店”对建筑技术的依赖性较一般平地酒店更加明显,应采用合适的建筑技术,并将其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注重建筑的智慧化建设管理。如交通系统,为了适应山地地形的起伏多变,常常需要采取架桥、隧道、倾斜电梯等一些特殊的交通技术,而这些交通系统既是酒店的交通设施,又是酒店建筑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构成了建筑群体空间的骨架。山地挡土墙对于山地酒店的立面造型与空间形态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在酒店设计初期就做好规划设计,使“半山酒店”从宏观的构思到细部的技术能融为一体。
3、注重建筑群体与山体互动呼应
围绕山体背景,酒店整体设计应与山体间具有视觉协调性,尤其注意建筑轮廓与山脊的相生关系,建筑的体量、高度、群体组合应有序有层次,酒店底座和轮廓之间互动呼应,成为一个整体。
四、保护生态环境,塑造最自然景观
1、要尊重地域生态
“半山酒店”建设要正视和高度重视酒店建设带来的自然生态环境干扰,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尊重场地原始地貌、保护场自然植被环境,坚持低冲击设计理念。在设计建筑时应注意尽可能利用建筑所处的地形地貌并与原有自然环境其相契合,尽量少破坏自然地形地貌,特别是在选择施工区和施工道路时,要尽量减少开挖面,及时修复生态。地形图的精度要高,除了反映地形地貌外,也要准确反映植被,建筑布局要尽量避开树木。
2、保护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督机制,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开发强度,完善“一水两污”等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垃圾及污水应做到“全收集全处理零排放”,污水处理和垃圾的收集处理等配套设施必须先行先上。同时还应严格控制半山酒店的噪音、烟尘等污染,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影响。
3、营造最自然景观
半山酒店与山相伴、依山而建。从景观资源来看,可能是茶园酒店、梯田酒店、森林酒店、鲜花酒店,也可能是温泉酒店、峡谷酒店、雪山酒店、草地酒店,所以,半山酒店的建设既要有小环境又要有大环境,小环境是指酒店置身所处的环境,静谧的山谷、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大环境是指置身酒店,目之所及,群山俊岭、雪山草甸、高山峡谷、云海日出或者是万亩梯田、江河奔流…总之,目之所及皆为景。
五、精准主题定位,打造“半山酒店”产品
1、精准“半山酒店”主题定位
“半山酒店”将成为新兴中产度假生活方式的核心场景,应跳出“做酒店”的束缚,上升为“做产品”。要结合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逐步明确目标客户、风格类型等,经营模式上或以莫干山模式、或以影视带动、或打造年轻人情怀圣地可多种形式研究确定,要以运营思维来倒逼半山酒店的选址、规划设计、落地运营。
2、开发“半山酒店”特色产品
应考虑产品与目标人群的适应性与特色,例如与当地乡村资源的地方特色美食、农副特产品、文创产品等结合,将“半山酒店”作为一个天然的、有家的温度的购物中心。按照家庭定制个性化特色服务、了解客人需求,配置如泳池、书吧、会客室、亲子空间等个性化功能空间,从“心”出发,营造多样化空间,让每一座“半山酒店”都成为游客心目中独一无二的“目的地”。
3、延展“半山酒店”产业链
与周边景区、乡村等联动,一方面推出“半山酒店”+产品系列,拓展亲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研学角度等主题产品,如茶园酒店配套采茶制茶体验、梯田酒店配套农耕体验和摄影沙龙、草地酒店配套滑草和观星项目等等,为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深度体验,形成具有自我特色与品牌。另一方面“半山酒店”应成为周边景区、乡村甚至旅游线路上重要的引擎,带动周边产业及业态的整体布局,反哺全线,形成良好的生态圈。
六、规范规划建设管理,保障半山酒店可持续发展
1、尽快出台规范建设的政策法规
作为全省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省政府在2021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云南半山酒店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规范指导各地的规划建设,但半山酒店在建设中面临着土地使用、生态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建筑技术创新等实际问题,建议还应尽快出台更为详细的规划建设省级规范或地方规定,进一步规范半山酒店的建设,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乱象。
2、理顺建设用地的合规性问题,严禁搭便车变相建设房地产项目
在土地供应上,要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对接,建议以县为单元,在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地形的基础上,进行点状供地,纳入建设用地总盘子;其余区域维持原土地性质交由酒店进行保护。前期出台的《云南省支持文旅产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快转型发展若干措施》,对云南省自然资源助推云南文旅产业发展、打造云南全域旅游、“健康生活目的地”提出差别化政策,使用“点状供地” 落实差别化用地政策,保障半山酒店用地,同时,在业态上,应严禁搭便车变相建设房地产项目,把半山酒店变成高端别墅区。
3、应注重引入市场机制
应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旅游资源、资本资源和客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一方面,要利用国内外旅游企业集团的品牌和规模优势,利用酒店及旅游业态的专业运营商的经营管理优势,另一方面,要激发当地居民、农民和贫困群众参与热情,推进多方共建共享,提高旅游经营效益和对地方经济的带动。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