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田园综合体”横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休闲旅游经济发展两个领域,将成为今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方向。
作者:徐红磊
国家相关文件提出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农业+园区”强调将农业链条做深做透,囊括进科技、健康、旅游、养老、创意、休闲、文化、会展、培训、加工、电商、贸易、物流、金融等丰富多元的维度。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一、项目概况
“希望之乡”田园综合体项目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办事处大兴社区,距离昆明安宁市约5公里,距离昆明市中心区约20公里,项目紧邻昆明西北绕城高速公路,交通条件优越。结合业主方的土地储备情况,确定规划区范围南至狮子山山腰线,西至卧龙岗村,东至锅盖山,北至206乡道,规划面积约119.2公顷。片区发展期望通过田园综合体项目盘活零碎矿山用地,赋予旅游文化功能,为昆明市民提供文化娱乐、周末休闲、贴近自然的空间场所,同时为当地村民带来致富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规划区位及范围示意
现状优势资源:规划区周边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已立项建设的水库为规划区建设提供优质足量水资源;规划区地处昆明近郊,区位优势明显,客流群体巨大;紧邻昆明西北绕城高速公路,交通可达性较好。
现状存在问题:基地内基础设施匮乏,道路等级较低,道路路面质量较差;基地内有多处矿坑,深挖方区约10-20米,浅挖方区约5-10米,需进行场地处理,整理出种植区域和建设区域;基地产业种植需要土地修复才能建设,成本较大。
政策发展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及地方的田园综合体政策,促进村庄地区三产融合发展;昆明大健康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期,为规划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通过对昆明周边的类似产业分析,都市居民对近郊休闲旅游的需求旺盛;团结分区规划的推进,促进片区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面临的挑战:项目的建设需要挖掘自身潜力,突出项目特色,实现错位发展;项目建设需要处理基地与周边区域的关系,使项目开发建设成为完善片区功能、重塑区域空间的契机;项目开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土地复垦,使生态修复后的矿山用地再度具有生态经济价值。
二、规划策略及发展定位
策略一:土地整理与植被修复,复绿生态田园。昆明城郊地区特别是团结、海口片区,存有大量的荒山荒坡、矿山破损区域用地,不仅占用土地资源,且易造成水土流失,对生态还会造成破坏;通过环境修复、土地整理利用,对荒山荒坡的进行综合开发,可有效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同时可以对整体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策略二:创新田园产业体系,补给近郊休闲旅游。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着眼于昆明周边旅游市场,在发展自身农业特色产业外,培育2-3类特色种植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完善物流加工、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三产融合发展功能,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体验农业,配套建设休闲度假、康体运动功能,以农业旅游服务近郊都市居民。
策略三:探索“云南山地田园”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多为广袤的田园空间,由于云南的地形条件复杂,平地空间较少,多表现为“山地田园”空间,呈现“山林+农田+村落”形态;昆明市周边的田园空间亦表现为此空间形态,规划通过研究区别于平原地区的田园空间,探索适用于“云南山地田园”特征的空间发展形式形成示范带动。
策略四: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梳理现有村庄的资源条件、民族特色、村民需求、城市发展等要素,通过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美丽社区等方式,加强农旅结合,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研究适合当地村民的村庄发展之路,探索出适合昆明城郊型村庄发展的路径。
规划发展定位:以“生态修复”和“土地整治”为基础,以健康农业为产业主导,突出“健康+”特色,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融合发展的生态修复示范性田园综合体。
三、总体布局
(一)产业发展引导
产业发展提出以农业为支撑、文旅康养产业为主导、实施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思路。第一产业主要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现状,以现代高效种养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高规模设施农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第二产业主要推动一产现代高效农业种植后,再进行相应的服务设施配套,增设二产智慧、创意加工生产,提升农业附加值。第三产业主要发展各类主题休闲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以现代种植业为核心,以文创旅游业为延展。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发展文旅休闲、主题旅游、康养社区开发等产业。
产业布局包括农业产业、康养产业、文旅产业三大类型。农业产业空间主要布局于复垦矿山、乔灌木林地区域,以中草药种植、林果种植、生态林下种植为主导。文旅产业空间以田园观光、卧龙岗水库景区、山林景观为主导,发展民宿餐饮、休闲度假、生态体验、康体健身、户外休闲、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康养产业空间主要分布于南部滨水区域,以康养度假、养老养生、修养调理等为主导。
产业发展布局示意
(二)总体空间布局引导
规划主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健康农业),包含“生产型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社区支持农业”。配套功能(健康服务业),农业旅游产品+休闲度假康养产品配搭,形成旅游度假目的地。衍生功能(健康社区),营造新社区,满足农、工、旅人群聚集居住需求,符合公共配套和管理组织需要。规划形成“一核一轴三区四园”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规划示意
生态观光核心(绿心):规划核心区为整个田园综合体的中心,主要功能包括观光种植、园林园艺、休憩游赏、时尚休闲、科普展示、婚纱主题等,规划设施农产品配送中心、田园创意市集、研发中心和管理服务、都市农庄等项目,整个片区围绕康养湖展开布局。
综合服务区:规划综合服务区位于田园综合体西侧,依托水库及山体资源进行规划布局,主要功能包括医养健康、保健康复、休闲娱乐、休闲垂钓、创意休闲等,设置半山酒店、院士疗养基地,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方向。
康体运动区:规划康体运动区位于田园综合体西侧,现状植被较好,规划主要功能包括康体健身、户外运动、生态营地等,规划依托现有林地资源布局森林步道、景观亭等结合自然的设施,靠近中心区布局房车营地和康复训练基地。
康养社区:规划康养社区位于田园综合体南侧,现状森林植被和土地条件较好,规划主要功能以颐养度假、康疗养生、生态休憩为主,规划布局养生庄园、有机食疗会馆、树屋部落、田园客栈等项目,与周围山体景观紧密集合。
“四园”规划:规划“四园”位于田园综合体的东部,是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的主要区域,分布有茶园、药园、菜园和果园。主要功能包括特色种植、农业科研、科普培训、观赏游乐等,结合高科技农业产品、航空航天实验产品等试验产品,增强片区的科普性和示范性。规划在种植园的中心位置布局农业科普展示基地,结合每个类型种植园布局农业服务用房,以集中展示农业产业种植,面向院校及市民开展农业科普与宣传教育,建设成为科普展示基地。
四、结语
针对规划建设的特殊区域和现状用地特征,结合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空间格局,规划提出了多项实施措施。
分期引导措施,将整个项目分为三期进行实施,一期规划建设内容主要进行矿山修复,复垦建设用地,建设都市农庄和中草药园,围绕湖体打造康养湖,随着农业种植,建设管理中心、贸易市场。二期规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生态茶园、康体运动区,建设房车营地和训练基地,开发山体公园。三期规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半山酒店、树屋酒店、康养住区等。
生态恢复治理措施,针对场地的修复整治,提出场地整治与覆土工程措施,根据场地坡度15°以下缓坡地采用物料充填、底板耕松、挖高填低等方法,场地坡度15°以上采用边坡台地处理等方式;边坡恢复植被采用种植藤本植物等工程与生物措施进行恢复;与周边地表景观相协调,利用工程前收集的表土覆盖于表层,做好水土保持措施。
开发模式方面,提出采用政企村合作模式,运营公司提供工作岗位、教育培训、质量监管、运营推广等支撑措施,带动社区参与,村民收益主要来自股金分红、工资、商业活动营收、社会保障等。
该项目在研究宏观发展背景的前提下,通过对现状问题分析研判,确定项目发展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类型,通过生态修复和产业植入,结合周边资源条件,将破碎的自然环境赋予产业功能,实现生态价值、产业价值和土地价值。
项目名称: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办事处“希望之乡”田园综合体概念规划
项目单位: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特色机构
项目成员:徐红磊、徐彦斌、吴可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