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实践——盈江县抗震防灾专项规划

标准分院
2021-01-13


一、城市概况

(一)区位

盈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德宏州西北部,是祖国的西南边陲县。国土面积4429平方公里。

东北与腾冲为隅,东南与盈江毗连,南面同陇川接壤,西、西南和西北与缅甸联邦相邻,国境线从西北部的大雪山5号界桩起,至南部的古里卡38号界桩止,总长214.6公里,与缅北克钦首府密支那和重镇八莫邻近,有33条口岸通道。


作者:范玉娟



(二)地质概况

盈江县位于大盈江断裂,大盈江断裂南西起于缅甸八莫附近,向北东延入国内后,至江街以西被龙川江断裂截止。全长约200KM,省内长约130KM。



(三)历年地震危害

历史上盈江发生在境内的主要有两次:1933年11月19日盈江县苏典地区发生5.5级地震,1981年7月7日苏典发生5.4级地震,震中烈度6-,受灾地区大致以苏典为中心,包括嘎、别、腊马河、劈石等村寨以及中劈以北地区,面积约37.6平方公里。震中地区土木结构建筑物有掉瓦、墙体裂缝、倒坏等现象。其余均为受周边地震带历史强震的波及和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是1994年1月11日缅甸密支那6.7级地震,盈江受损严重,轻伤129人,西北部共42个自然村受VⅡ度破坏。


二、规划编制思路

(一)编制模式

按照《盈江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的预测,至规划期末,盈江县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2万人,远景人口25万人。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规划。依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云南省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盈江县是位于地震8度地区的小城市,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应不低于乙类模式进行规划,中心城区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应不低于二类规划工作区的标准进行抗震防灾规划的各项工作,中心城区的中远期建设用地属于三类规划工作区。

(二)编制目的

遭受多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正常,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

当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次生灾害。

(三)编制思路

为实现本次规划的目标,本次规划将从用地、建筑、基础设施、次生灾害、避难疏散、抗震指挥六个方面进行规划,贯彻在城市“防、抗、避、救”四个阶段中。

“防”:在地震发生前,探明城市用地空间的薄弱区域,对地震灾害提前进行预防。

“抗”:在地震发生中,评测各类型建筑的抗震能力,预测建筑损坏情况,为后续的受灾人口分布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避”:结合建筑损坏情况,预测城市受灾人口的分布情况,并依据受灾人口布局避难疏散场地和通道。在地震持续过程中,引导受灾人群有序依照规划布局的避难疏散通道,前往相应的规划建设的避难疏散场地进行避灾。

“救”:在地震发生后,各主管部门按照规划建设的相应设施布局,依职权开展救灾活动,并逐步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三、防——用地薄弱区

(一)地质灾害薄弱区

地震会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引起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储罐、管道等设备设施的损坏,因而引发火灾或爆炸。

1、场地类型分区

盈江县地处断裂地段,周边发育多条不同时段的断裂构造。其中,苏典-盈江断裂属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大盈江断裂属全新世活动断裂。


序号
名称
场地类
地震影响系数(g
特征周期值(s
剪切波
岩土厚
液化
软土
不利地段
适宜性
1
英茂集美苑四期
II
0.2
0.45
275.48
5
中等液化
不考虑软弱土
不利地段
适宜
2
允燕大道二期
II
0.15
0.45
281.6
5
轻微液化
不考虑软弱土
一般地段
适宜
3
中央
III
0.2
0.45
236.5
50
轻微液化
不考虑软弱土
一般地段
较适宜
4
盈江县勐腊路、腾陇路房屋征迁户安置点
II
0.2
0.45
224.38
32
中等液化
不考虑软弱土
不利地段
适宜



2、断裂带分布情况

本次规划收集了盈江县地质灾害详细报告,根据该报告,盈江县城区范围内不存在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仅在县城的东北侧有两条地震断裂带。

大盈江断裂带从县城范围线以外的南方10公里处,东西向穿越盈江县域,仅在规划区的东北侧有断裂带。

本次规划中,将沿东北侧断裂带沿线两侧300米范围的用地列为地质灾害薄弱区。

3、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

本次规划中收集了《盈江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相关资料,判断出盈江县城区西北方向存在两个滑坡点,这两个滑坡点并不会影响到县城建设用地。

4、地质灾害薄弱区

在本次规划中,通过GIS进行数据加权叠加分析,可以判断出,盈江县范围内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结论为,适宜用地主要位于城市老城区的周边区域,面积约为9.56平方公里;较适宜用地主要位于主城区的老城区,面积约为4.2平方公里;有条件适宜用地主要位于城市东北侧的地震断裂带周边区域,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不适宜用地主要位于城市东北部断裂带沿线300m范围内的区域,面积约为0.14平方公里。


(二)次生火灾薄弱区

易燃易爆灾源点统计分析:

盈江县城内现状易爆点主要为:13个加油站与气体销售点等。

衔接《盈江县县城总体规划》等规划内容,规划新增2个加油站与1个液化气储罐站。

次生易爆点总共16个点。

本次规划预测出:

(1)易爆点危险范围最大的为石油液化气储罐站,危险半径约为88米;

(2)因加油站数量较多,也相应构成多处爆炸危险,危险半径约为60-70米。

(三)次生水灾薄弱区

1、现状水系

盈江供水水源主要为木乃河,远期规划为回龙河水库与水槽河。流经盈江县城的最大河流为大盈江,以及支流盏达河以及盈湖公园、南湖公园的城市公园水体。

2、次生水灾薄弱区

本次规划中,结合盈江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内容,确定盈江县城的大盈江沿线两侧各50米范围内的用地应作为次生水灾的防护区域。支流盏达河沿线两侧各20米范围内的用地应作为次生水灾的防护区域。次生水灾的防护区域内不应布置避难疏散场地。

(四)次生放射灾害薄弱区

结合现状调查,衔接《盈江县县城总体规划》等相关资料,盈江县城内可能发生次生毒气、放射性灾源点主要为现状的6个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控中心、2个规划医院等,总共10处。

本次规划中,考虑通过建筑加固来确保次生放射灾害不会危害到周边区域。因此,规划中不考虑次生放射灾害薄弱区。

(五)用地薄弱区结论

汇总四类城市薄弱区,盈江县的城市薄弱区主要包括了地质断裂带沿线、地质灾害点周边、易燃易爆点周边区域、大盈江等沿线用地。

经汇总后,盈江县共有用地薄弱区0.45平方公里。以上区域用地不可用作城市避难疏散场地建设。生命线工程和疏散通道需通过该区域时,需重点进行加固设防。

四、抗——建筑薄弱区

(一)建筑分类

(二)重点建筑

1、现状建筑调研

本次规划共收集盈江县58个地块,共95栋建筑。其中公立教育建筑25栋,主要为中小学建筑;医疗建筑18栋,包括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行政建筑2栋,包括市政府、市地震局、消防队等。

2、重点建筑评估方案

云南省内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报批是按照历代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关要求进行建设的。本次规划中,对历代《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统计。盈江县在2001版、2010版规范中,属于七度区,重点建筑需要按照八度进行设防。然而,在2016版规范中,盈江县调整为八度区,因此,重点建筑需要按照九度进行设防。

以此为线,盈江县2016年及之前设防等级为八度及低于八度的重点建筑都将不再满足重点建筑的设防要求,应当定为不达标建筑。


重点建筑名称
建设时间
地质条件
建筑结构
评价结论
xxx
2001年前
地震危险地段
土、木
拆除重建或改变用途
xxx
2016年前
地震不利地段
砖、砌体
加固
xxx
2016年后
地震一般地段
框架
保持


3、加固方案

8种加固方案:外加预应力加固法、钢丝绳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钢筋框架凝土增大截面加固法、砖、砌体墙面层加固法、粘钢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外贴型钢加固、框架凝土构件绕丝加固法。

(三)群体建筑

1、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的全城建筑中,按照建筑结构区分,共有土结构建筑1457栋,木结构建筑36栋,框架结构建筑10867栋,砌体结构建筑12665栋。

盈江县土木结构住宅建筑主要分布在盈江县北部、东部、东南部的贺弄寨子、平原分场、芒门丁村、幸福巷附近的新建村等区域。

盈江县砖、砌体结构住宅建筑主要分布在盈江县外围区域、北部老城区附近。

盈江县框架结构住宅建筑主要分布在盈江县大部分区域。

2、群体建筑评估

本次规划中,收集了三种结构下的建筑损坏矩阵,从而确定不同结构建筑在不同烈度地震下的损坏几率。

由于本次在盈江县收集到5万余个建筑,样本数据充足,因此在统计中每栋建筑的损坏情况可以取平均值。通过统计每栋建筑的建筑结构、建筑面积,可以统计出每栋建筑的损毁比例,以及损毁情况。通过建筑的编号,可以统计出建筑损毁情况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砌体房屋的模拟震害矩阵 (% )


云南省土木结构房屋的震害矩阵 (%)


易损性分类A级结构的震害矩阵(% )


城区内在8度地震情况下,共收集到严重损坏建筑702栋。对于以上易损坏建筑,建议通过拆迁安置的方式逐步进行改造,从而减轻地震过程中建筑损坏的危害性。

3、城市建筑薄弱区城市建筑薄弱区是指建筑密度较高、建筑损坏密度较高的区域。本次规划中,通过统计,测算出了全城各用地上的现状建筑总面积,各用地上的现状建筑损坏总面积。经过统计全城现状建筑密度最高的区域为86.97%,城市薄弱区主要位于南卯路周边的盈江老城区,需要重点进行改善。(四)新建建筑新建建筑必须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相关要求,按照8度设防的设防标准,分为5大类,15小类进行建设。

五、避——避难疏散规划

(一)受灾人口分布情况预测

1、受灾人口分类

紧急避难场地——全城人口——第一时间疏散、临时站立躲避用地——1㎡/人

固定避难场地——居住建筑发生了倒塌、严重损坏、中度损坏而无家可归的人口——从损坏建筑、临时避难场地转移出来,进行长期停留、住宿、安置、集中救治的空旷地——2㎡/人

2、城市总人口分布预测

结合全城建筑的分布情况,核算全城各地块内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分布情况。结合地块内面积、容积率,演算全城建筑分布情况。按照建筑的功能、建筑内人员密度,预测各区域的人员分布情况。结合盈江城区的总人口数,对建筑内人员密度进行复核。

3、用地紧急避难人口分布情况

全城人口皆按照地块最大人口数量进行统计。盈江县规划人口为12万人,但是全城用地所承载的紧急避难总人数约为19.25万人。规划期末,盈江县主要人口分布于中心城区、盈江沿线区域、北部工业园区。

4、城市无家可归人口分布情况——固定避难人口

本次规划中,基于各居住组团内的建筑年代、建筑结构、建筑层数、地质情况,预测各组团内的建筑损坏情况、建筑损坏总数。

基于建筑损坏情况、建筑内人口密度,可以测算各居住用地可能会产生的无家可归人口。

本次规划以8度地震为基准进行预测。预计将会产生1.7万无家可归人口。

(二)避难场地布局

1、现状避难场地情况

本次规划通过现场踏勘、资料收资等方式,对现状主要避难疏散场地进行的整理。现状盈江共有避难疏散场地4个主要位于盈湖、永胜社区,用地以公园、广场为主,,通过路径分析,现状配套设施齐全的避难疏散场地无法满足总体规划的用地安排。

2、挑选备选的城市避难场地本次规划中,重点挑选了城市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中小学用地、体育用地、综合交通枢纽用地、交通站场用地、其他交通设施用地作为城市避难场地的备选用地。

3、排除位于城市不适宜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用地

通过与用地薄弱区进行衔接,盈江县规划建设用地中,均适宜进行避难疏散场地的建设。

4、在空间上覆盖全城用地。

本次规划中,在现有的4处避难场地的基础上,规划新增22处避难疏散场地,从而确保避难疏散场地能够覆盖盈江规划的14.4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

5、在规模上满足各规划组团的避难人口需求

按照各社区的疏散人口规模进行计算,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

6、建设要求

中心避难场地:设抢险救灾部队营地、医疗抢险中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

固定避难场地:满足简易帐篷搭建及人员疏散空间。提供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棚宿、应急医疗、应急物资、应急厕所等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

紧急避难场地:能满足人员站立及疏散的基本空间。

(三)避难通道布局

疏散主干道:主要为城市主干道(生活性主干道、交通性主干道)。保证有效宽度不小于7米,与救灾干道呈网络状连接。盈江的疏散主通道勐腊路、城路、芒丙路等;其中,规划建议提升盈江城区不达标道路,主要以老城区道路提升为主,主要是芒丙路、永胜路的部分路段。

疏散次干道:主要为城市的次干道,保证有效宽度不小于4米。疏散次通道主要允盛路、目纵歌路等道路。

(四)应急避难演练根据本次选出的26个避难场地,基于GIS平台进行运算,确定处每个避难场地所服务的城市规划用地区域。各社区可以根据所辖用地,在日常演练中,引导各用地内的人群向对应避难疏散场地进行疏散。各用地单位应当将所对应的避难疏散场地、逃生路径放置在出入口显眼位置,确保来往人员快速了解相应的避难疏散引导要求。六、救—协同救援(一)救灾通道1、对外救灾通道现状:盈江县现状对外公路有省道233、318、X042省道,共5个对外出入口。评价:盈江现状共5个出入口,满足抗震防灾对城市出入口的要求。2、衔接避难疏散通道外部救灾通道与内部避难疏散通道相结合,共同构建盈江县的救灾通道。(二)给水救援系统1、水厂盈江县现有水厂1座,总供水规模 (1.5万m3/d)。2、供水管网规划新建城市供水管网建议沿城市主要避难疏散通道进行布局,以提升供水管线的安全性。3、结合应急避难场地建设储水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应配置建设应急蓄水池,蓄水量按紧急救灾期的应急阶段,紧急或临时人均需水量3-5(L/人•日)来设置。(三)电力救援系统1、变电站盈江县现有110KV以上变电站2座,不能够满足盈江县的电力供应需求。全县缺乏重要电源点支撑,应该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2、电力管线规划新建城市10KV电力管线建议沿城市主要避难疏散通道进行布局,以提升供电管线的安全性。3、结合应急避难场地建设发电设施无法采用两路电力系统电源引入时,应配置备用应急发电机组。当应急发电机组台数为2台及以上或应急发电机组为备用状态时,可选择设置蓄电池组电源,其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6小时。(四)通信救援系统1、电信局盈江县现有1处电信局所。不能够满足盈江县现状的通讯需求,规划新增4处电信局所。2、电信管线规划新建城市电信主管线建议沿城市主要避难疏散通道进行布局,以提升通讯管线的安全性。3、结合应急避难场地建设通讯设施在一定覆盖区域内建设骨干站点,建设地点尽量结合疏散场所位置,采用室外一体化基站。4、多样化的通讯手段采取多种通信手段,有线、无线、微波和卫星通信相结合,提高通信安全性。(五)燃气救援系统1、燃气站现有液化气储气罐站1座,规划液化气储气罐站1座。2、燃气管线规划新建城市燃气主管线建议避开城市主要避难疏散通道进行布局,以保障避难疏散通道的安全性。(六)消防救援系统1、现状消防站评价现状1个一级普通消防站的服务范围未能覆盖全城,西部、东部存在部分消防盲区,存在消防隐患。2、规划消防站布局规划提出新增2个一级普通消防站。经评价,服务范围能覆盖全城,满足抗震防灾要求。

(七)医疗救援系统

1、现状医疗点评价


序号
建筑名称
建筑结构
床位数
1
县人民医院
框架
576
2
县中医院
框架
270
3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框架
135
4
和谐医院
砖混
35
5
新华医院
框架
30
6
现代医院
框架
45
7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框架
40
8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框架
——


《云南省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导则》中提出,甲、乙类编制模式的城市可投入使用的病床数量不宜少于每10万常住人口200张,现状城区人口为6.14万人,共需2.73/10*200=123(张)床位。盈江县现状共有公立医院8家,共1131张床位,床位数满足抗震防灾要求。

2、规划布局

(1)新增布点

根据总体规划,至规划期末,现状几个医院将在原址改扩建,并在城市东南部新规划二座医院。新建医院需按照抗震设防等级高一度的标准进行设计。

(2)规划所需床位数

规划城区人口为12万人,共需123/10*200=240(张)床位。盈江县仅现状8家医院,共1131张床位,床位数满足抗震防灾要求。

(八)物资救援系统

1、物资设施点

物资保障中涉及的重要建筑物主要包括粮食仓库、火车站、客运站、物资储备库、大型超市。

2、物资储备量评价

根据《云南省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导则》,县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满足本地区地震发生后72h内需救助人口的应急需求。应急物资可大致分为饮食、御寒物资等类型。

根据受灾人口分布部分测算的,规划盈江县72h内需救助的无家可归人口为17060人。

根据《张斌.突发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和善后工作指导全书》(2003),结合众多真实地震例子及人体生理需求,确定盈江的应急物资需求标准为:粮食每人每天1公斤;饮用水每人每天2升;棉被每人需要1床;因每个帐篷能容纳5人,若确定地震危险性下的需要安置人数为P,应急帐篷需求为P/5。

按照规划预测人口,规划期末需确保物资储备粮食11.94万斤,饮用水23.88万升,棉被17060床,帐篷3412个。

(九)生命线通道

1、生命线通道布局

规划将一般物资运输通道与电信、电力与供水通道叠加,构建至医院、火车站、客运站、物资储备库、大型超市、消防站、中心避难场地物资运输通道。主要救灾通道为勐腊路。

2、救灾通道等级

救灾主干道:道路有效宽度应不低于15米;物资运输通道:道路有效宽度应不低于4米。

3、通道改善加固

对有效宽度不满足路段两侧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以减小瓦砾阻塞。

七、总结

(一)防—用地回避

盈江县的城市薄弱区主要包括了:1、地质断裂带沿线;2、地质灾害点周边;3、易燃易爆点周边区域;4、大盈江沿线用地。

经汇总后,盈江县共有用地薄弱区0.45平方公里。

(二)抗—建筑加固

盈江县共有不达标重点建筑40栋,需拆除或转变用途的建筑2栋,需加固建筑38栋。

城市建筑薄弱区位于南卯路周边的盈江老城区范围内;建筑损坏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彝海公园旁的城中村区域,以及冬瓜镇旁的城中村区域。以上区域建议进行加固或拆迁安置。

(三)避—避难疏散

盈江共将建设26处避难场地,其中中心避难场地1处,面积均小于50公顷;固定避难场地6处,满足1.7万无家可归人口的避灾需求;紧急避难场地20处,满足全城12万人的紧急避灾需求。

(四)救—灾后救援

盈江县将规划新增2个消防站、新建2个医院,储备粮食11.94万斤,饮用水23.88万升,棉被17060床,帐篷3412个。确保灾后各项救援有序投入。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



阅读93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