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普洱市澜沧县的景迈山,终年云雾缭绕,峰峦叠翠,雨林茂密。公元7世纪,布朗族、傣族等先民迁徙至景迈山时发现野生茶树,遂在此建寨定居,并在森林中大规模栽培茶树,历经千余年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林茶共生生态系统和村落景观。2012年启动景迈山古茶园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的三大片古茶林和林中的5个布朗族传统村寨、4个傣族传统村寨,是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
作者:任洁
2019年11月,有幸参与景迈山古村落保护规划评审,在北大陈耀华教授带领下,从晨雾缭绕到烈日当头,再到晚霞满天、星光点点,一天的时间匆匆一览了景迈山中的一大半村寨,有失望有兴奋……人与自然之间长久发展演绎形成的和谐的“人地关系”、以寨心为核心的传统村落—古茶林—森林圏层式布局结构、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传统干阑式民居建筑是作为遗产构成要素的景迈山传统村落的最大价值,也是保护与发展最需要统筹的关键。
一大早从县城出发,准备去观云海,没成想到得太早,当天的雾气又浓,腾起的云雾将山谷笼罩,进入景迈山,除了车前的路,远山近影白茫茫一片,一丝的失望在进到村子后便烟消云散了。云雾中影影绰绰的身影、隐隐约约的佛塔……清晨的景迈山宁静和温婉,仿佛仙境一般。
翁基,这个藏匿于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中的布朗老寨,是景迈山保存最好的两个标杆村寨之一(另一个是傣族村寨糯岗),布朗语“翁”为出水,“基”为住,“翁基”意为住在水源处的村。翁基寨心位于翁基村落中心位置,民居建筑围绕寨心呈典型的向心式布局;位于村口的翁基古寺是景迈山上最古老的佛寺,翁基古寺西侧有古柏一棵,根部胸径为达 11米,树高20余米,树龄约两千六百年。
糯岗,傣语 “鹿饮水的地方”,是古茶林环绕之中布局最典型、保存最完整的傣族寨子。老寨的干阑式民居紧密地围绕寨心呈圈层式布局,呈典型的向心式布局,位于北侧山丘的制高点处的糯岗寺佛塔是村内的重要佛家古建筑。
在景迈山,布朗族和傣族世代混居,建筑风格相似,但还是可以从细节发现不同。傣族的屋角装饰是一对牛角,布朗族木屋檐口翘角处有“一芽两叶”的三叉形图案,代表茶芽、茶叶;水牛角和茶叶,分别是两个民族的图腾。
走进景迈山中的每个寨子,都会看到竖立着木桩的石块砌成的高台,这就是“寨心”。“寨心”是村寨的心脏和灵魂,主宰着全寨人的祸福与吉凶。傣族村寨一般只有一个寨心,布朗村寨则根据寨子规模的大小有1-3个寨心。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翁基村民几乎都是茶人,村中的妇女或照看着小孩或围坐着一边闲谈一边分拣晾晒在笸箩中的普洱茶叶。
交错于古村落和古茶园中的参天古树,见证了景迈山茶文化和世居民族的的悠久历史,也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太阳能作为绿色环保的能源,在村庄里很普及,但明晃晃的水桶和太阳能管却是古村落保护中最难以协调的。加上装饰性的木构架或涂上灰色油漆,也算是目前比较好的整治方式了。
9月份第一次上景迈山时,住在一个举止儒雅说话慢声细语的布朗大叔家,围着火塘喝着烤茶,原来不会吃的牛肚子果,现在觉得味道不错;餐桌的鸡俗称“飞鸡”,因为会飞,晩上睡在树上,逮不到,要用弹弓打,还经常打不到,所以吃到“飞鸡”也靠运气…..寨子里的农妇白天在茶林劳作,晚上弹起吉他唱着歌,成了民间艺人。
第二天一早匆匆下山赶往机场,一路上云雾缭绕。每年的隆冬和初春时节,才是景迈山云海观赏最佳季,但此时在高山之颠俯视,依然被这云烟氤氲、如梦似幻的景色震撼。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