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设计探索-----以‌保山市隆阳区金鸡古镇四方街与文庙街保护与修缮工程为例

2025-10-29

传统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记忆、艺术审美、价值观念以及民族认同感等重要信息,其保护与修缮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金鸡古镇四方街与文庙街为例,探索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作者:李波

1.区位概况
金鸡古镇坐落在保山坝东北边缘凤溪山下,是南方丝绸古道越过澜沧江后进入保山的咽喉地带。金鸡古镇四方街区以四方街、古戏台、文庙街为核心,西为季平街,北至兰馥故居,东接武庙街,南临金鸡大街,距保山城区12公里,交通较为便利。
“永昌古道”示意图

2.现状分析
四方街与文庙街充分利用地形,因势利导,随弯就曲,自由灵活。四方街古戏台与财神庙相互对望,加之文昌宫位于街道中段,具有深厚古朴的人文空间底蕴。四方街长110余米,最宽处为古戏台前广场,宽18米,最窄处为四方街与文庙街交汇处,宽4.7米;文庙街长100余米,街道入口处宽7米,最宽处为11.4米,街区最高建筑约10米,多数建筑高度均在4~7米左右,尺度亲切宜人,富于生活气息。
街区的突出问题:部分建筑年久失修,使用功能丧失,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部分建筑空间和功能陈旧,限制了新兴商业的发展,商业动力衰退,街区活力下降。少数建筑已拆除重建,改变了街区的原有风貌。存在私搭乱建的现象,“蜘蛛电网”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古街的整体风貌。基础服务设施不足,公共、市政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不便。雨污混流,卫生设施欠规范化,街区卫生状况较差。夜间照明设施陈旧,居住环境相对较差。设置、张贴损坏或者影响风貌的标牌、广告、招贴的现象仍然存在。
上位规划

街区的建筑主要为外向型铺面与内聚型住家相结合的形制,多为小面宽,大进深,前店后宅式,户与户多同梁合柱,部分为借梁生柱和靠墙立柱,构架主要有厦廊构架与挑厦构架两种形制。屋面多为传统双坡飞檐硬山屋顶,山花部分木构件不外露,由封山封裹其中。建筑结构多为土木结构,使用穿斗式木结构体系,墙体只起围护作用。商铺门面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木柜台及木板门组合门面、木板六合门、木雕花六合门。窗户形制也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柜台木板式窗、木雕条窗、木雕格栅窗。建筑色彩以朱丹红、夯土黄、青瓦灰为主。

四方街、文庙街航拍图



建筑存在的典型问题

3.设计目标、内容与原则
设计目标:保护历史文脉,提升空间品质,促进功能融合,激发街区活力以及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为金鸡古镇的文化复兴注入新的活力。
设计内容:恢复街区原有的商业、文化、娱乐功能;对街区的传统建筑进行必要的立面修缮、整治和内部改造;梳理店招、店牌以及整治小广告;修复局部路面;完善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查漏补缺以及整治水电管网;增设路灯、街巷家具等,增设绿化;对古戏台、文昌宫进行保护性修缮。
设计原则:保护优先原则;真实性原则;以原住民为核心的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4.风貌管控与技术路线
风貌管控:
1)空间格局管控
新建或改扩建的建构筑物、其他设施,在形式、体量、高度等应与村域内原有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严禁大拆大建,维护规划范围内整体环境风貌。禁止改变传统街巷的结构、走向、宽度以及与街巷两侧建筑物的空间比例关系,不随意拓宽街巷宽度。合理增加开敞空间、绿化面积,布置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小品。
2)建筑风貌管控
建筑体量、形体比例、屋顶、立面装饰材料、门、窗、色彩、店招等方面,均需在街区内现有的传统元素中进行提取,修旧如故,避免对原有风貌的破坏,保持其独特的文化韵味。优先考虑与原有建筑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外墙禁止采用瓷砖。门在大小、材料和比例上应按地方传统方式制作,采用传统木门,禁止采用铝合金、钢材。窗在大小、材料和比例上应按地方传统样式制作,采用木质窗框,配以普通白玻璃。墙体为土黄、淡黄或米白色,屋顶为灰色,门窗为暗红色,忌纯度过高的彩色。商铺广告牌应统一用传统的木质牌匾形式,禁用塑料或大幅彩印广告牌。尊重传统工艺的传承,同时结合现代技术,提高修缮效率和质量。
技术路线:
本案采用的主要技术路线如下:
保护: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古戏台、文昌宫进行保护性修缮。
维修与加固:在不改变建筑外观特征的前提下,维修建筑构部件,加固建筑结构。
修缮:对传统建筑形态相对完整、风貌保留较好,但有一定破损的建筑进行局部修缮。
整治:对建、构筑物以及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改造,使整治对象与街区整体传统风貌相协调。
拆除:拆除违章建、构筑物,拆除危房,梳理街巷空间,保护传统风貌。
重建:对坍塌或不复存在的传统建筑,根据原始照片、文献等资料,对其进行原址重建,恢复传统街区格局。

建筑修缮分类

修缮前

修缮后


5.建筑修缮
在保护与修缮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原建筑的历史风貌,保持原来的形制,保持原来的建筑结构,保持原来的建筑材料,保持原来的工艺技术,同时,还需注意保护建筑本体不受拆除工作的影响。
基础与台基:基础与台基是传统建筑稳固的根基。修缮前,应详细勘察基础与台基的现状,包括地基承载力、沉降情况、裂缝及腐蚀状况等。对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的情况,应采用加固地基或增设基础等方法;对于沉降严重或裂缝较大的台基,应进行局部或整体修复,恢复其稳定性。
墙体修缮:墙体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围护作用,还承载着部分屋架的重量。墙体修缮应关注其结构安全性和外观完整性。对于墙体裂缝,需根据裂缝的性质和程度,采用灌浆、加固或拆除重建等方法处理;对于墙体倾斜或变形,应进行结构加固,恢复其原有形态。对局部空鼓、剥落的墙面部分进行清理后重新抹灰,注意墙体表面的修复,应保持其历史风貌。还需采用本土材料对破损松动的墙体勒脚进行局部修复。
木构架修缮:木构架是传统建筑屋架的核心。木构架修缮前,应对木构架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其腐朽、虫蛀、开裂等情况。对于腐朽严重的构件,应及时更换;对于虫蛀或开裂的构件,清除虫卵、霉菌,并采用防腐处理、修补或加固等方法。同时,还需注意木构架的节点连接,确保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门窗修缮:传统建筑门窗作为建筑外观与内部空间连接的重要元素,不仅承载着通风采光的功能,还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美学。对于变形较轻的门窗,可通过矫正技术恢复其原状;若变形严重,影响正常开启关闭或密封性能,则建议更换新的门窗扇。在更换时,选择与原有门窗风格一致的材质和款式,以保持建筑的整体协调性。对于轻微裂缝,可采用填充剂(如木粉与胶水混合物)进行修补;若裂缝较大或涉及结构安全,则需进行加固处理,如增设金属固件或使用专用木材拼接技术,以增强门窗的整体稳定性。根据原门窗实物样本,精确补配门窗上缺失与损坏的玻璃、窗格、把手等部件,确保新部件与旧部件在材质、颜色、纹理等方面保持一致,以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屋面修缮:屋面作为传统建筑防水防漏的重要屏障。在修缮前,应清理屋面杂物,检查防水层、瓦片、椽子等构件的完好情况。对于坡屋面局部区域的损坏,如瓦片脱落、木结构腐朽等,采用局部修缮的方法进行处理。当坡屋面损坏严重,局部修缮已无法满足需求时,可考虑进行整体拆除翻新,这一方法涉及拆除原有屋面结构,重新铺设新的屋面材料。同时,还需检查椽子等支撑构件的稳固性,确保其能够承受屋面的重量和风雨侵袭。


雕花等细部构件修缮:对牛腿、雀替等节点雕花构件,清理墙体后如果整体糟朽,维修时可按原构件或对称位置相同构件复制替换,尽可能按原构件尺寸、造型制作,保留与传递原构件的时代特征、艺术风格。对内部朽烂而雕刻精美的艺术构件,要尽量将雕花部位取下,粘贴到新换构件的同一部位上,尽最大可能保护历史原物和历史信息。对必须更换的雕刻构件,尽量将雕刻部分取下,粘补于新换构件的同一部位上。木雕构件的图案和雕刻手法要符合当地传统风格。
防腐、防锈与油漆翻新:传统建筑门窗多采用木材或金属材料制成,易受潮腐蚀或生锈。因此,在修缮过程中,应对木材进行防腐处理,如涂刷防腐剂;对金属材料则进行防锈处理,如使用防锈漆或镀锌处理。油漆不仅具有美化作用,还能对门窗起到保护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门窗表面的油漆会逐渐褪色、剥落。在修缮过程中,应对门窗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打磨处理,然后重新涂刷油漆。选择油漆时,应考虑其环保性、耐候性和与原有油漆的相容性,以确保翻新后的门窗既美观又耐用。
总之,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科学分类、精心设计、精细施工和严格管理,确保修缮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
项目名称:《‌保山市隆阳区金鸡古镇四方街与文庙街保护与修缮工程》
项目机构: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勘察设计分院
项目成员:杨斌、李波、赖永香、张磊


阅读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