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震后修缮恢复实践——以漾濞上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4-01-02


《漾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上街历史文化街区震后修缮恢复实施方案》作为上街历史文化街区震后修缮恢复工作的总纲领,明确优先恢复重建民生保障工程,完成受损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恢复修缮,有效指导上街历史文化街区震后修缮恢复工作有序快速开展,可为同类其它震后修缮恢复项目提供借鉴参考。


作者:杨颖

一、项目背景

2021年5月21日,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之后发生多次余震, 2021年5月22日上午,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专题会议召开,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时调度研判震情灾情,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1年5月23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要求千方百计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应急预案,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立即启动地震应急Ⅱ级响应,迅速开展应急处置有关工作。为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恢复工作,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随即组织编制《云南省历史文化遗产震后修缮恢复重建试点漾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上街历史文化街区震后修缮恢复实施方案》。

二、项目概况

漾濞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在大理州中部,点苍山之西。漾濞是茶马古道、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镇。漾濞古城上街历史文化街区建于明代,其长近两公里,居家三百多户,原建筑有环绕的古城墙及其东西南北四座古城门,城内纵横交错的数条巷道将古城分割成十二块居民区,“三间一照壁”的明清建筑传递着浓厚的文化音韵。2001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漾濞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本次地震涉及的上街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包括上街村、仁民街社区。

历史文化街区全景图


街区内房屋受损图

三、项目范围

本次修缮恢复方案范围为《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确定的上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47.17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14.46公顷,建设控制地带32.71公顷。北至漾江路,西至规划道路,南至大漾云高速和望江楼,东至苍山中路和规划道路。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图

四、街区现状分析

对街区内建筑年代、建筑质量、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土地使用情况、街巷进行分析,为修缮恢复奠定基础。



建筑年代

街区内建筑年代有明清时期、民国时期、解放初期及其他时期,其他时期的建筑占比最大,其次为民国时期建筑。

建筑质量

街区内建筑质量分为建筑质量好、建筑质量一般、建筑质量差三类,其中建筑质量一般的建筑占比最大,建筑质量好的建筑次之。

建筑高度

街区内建筑高度分为一层建筑、二层建筑、三-四层建筑、五层及以上建筑四类,街区内以二层建筑为主,五层及以上建筑较少。

建筑风貌

街区内建筑风貌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建筑四类,街区内以其他建筑为主,文物保护单位建筑最少。

用地

街区以生活功能为主,并配套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其次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街巷

街区内街巷分为特色街巷、主要街巷、次要街巷三类,其中特色街巷指茶马古道(仁民街),串联街区内各主要街巷,主要街巷指北门街、平政巷、来龙巷、文化巷,其余为次要街巷。



五、街区修缮恢复实施

1、灾害损失评估及措施

街区内上街村、仁民街社区受损房屋共计480户,采用C级加固建筑、D级加固建筑方式进行。

灾后民房分类实施图


2、街区整体风貌提升措施街区整体控制。保护“山—城—水”的山水形胜关系,提出“退、减、管”的措施,保护飞凤山、古城(街区)、漾濞江、雪山河这些独立的单元及它们之间的过渡关系。街巷分类实施。以仁民街为主要街道,纵向布局有文化巷、来龙巷、平政巷、周家巷、汪家巷五条巷道,整体形成“一街串五巷”的空间格局。按照“保护街巷”、“整治街巷”两类进行分类实施。

街巷分类实施图

文保单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与《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相关行业法规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及程序进行保护修缮。

历史建筑。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中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执行。

建筑保护与更新。按照保护规划中提出的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区划进行分类控制。通过对街区现状建筑风貌的评价分析,规划结合保护区划,分别采取修缮、维修、改善、整治、恢复重建5种方式对街区建筑进行保护与更新。针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方式保护;针对历史建筑,按照维修方式进行;针对传统风貌建筑,按照改善方式进行;整治改造类建筑主要为近现代新建,对古城风貌有一定影响的砖混建筑进行整治;按照漾濞县震后恢复要求,评估分类为“恢复重建”的危房,分期、分步骤予以更新,满足保护规划要求。

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图


重点改善、整治建筑。包括仁民街(博南路)两侧建筑122栋建筑、构筑物以及31处建议历史建筑。


重点改善、整治建筑图

重点空间规划引导。通过实地踏勘,根据相关部门要求,提出5处重点空间,部分区域通过清理巷道杂物,增加绿化,拆除周边与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形成公共绿化空间,部分通过对传统建筑修缮设置历史博物馆功能形成文化展示重要区域等。

重点空间分布图

六、明确近期重点实施项目

首先,确定民生保障工程,对C、D级建筑进行加固,确保受灾群众第一时间住房得到保障。其次,明确道路交通、给排水、环卫、防灾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最后,确定整体风貌提升工程,确保漾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得到较好的保护。

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通过将震后历史文化遗产修缮恢复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使历史文化遗产修缮恢复成为将来发展旅游的重要基础、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重建家园的重要窗口,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

结语

历史文化遗产震后修缮恢复是尊重受灾地区文化需求、鼓舞重建家园信心的重要举措。实施方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有效指导上街历史文化街区震后修缮恢复,灾区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项目名称:《云南省历史文化遗产震后修缮恢复重建试点—漾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上街历史文化街区震后修缮恢复实施方案》

设计部门: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设计分院

项目成员:刘鑫、杨颖、李杨洋、赵思法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



阅读13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