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故事·河园红舟

2023-09-06

一.序言

在楚雄市近年的发展中,有一些可见的鲜明特色,城市中的精品空间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无论是鹿首昂鸣的龙江公园,还是如指引游子归家明灯般的福塔公园,亦或是热闹熙攘与清雅共存的彝海公园,都在诉说着百情交融的楚雄故事。



用以承载这些故事的,是我们城市之中星罗棋布的空间,而承载空间的,是其周围的环境。它们共同墨画了属于楚雄市本土的城景。塑造了楚雄市自由活跃,多变随和以及浪漫不渝的城市性格。同时,本土彝族文化的渲染令鲜明的城市特色也更上一层楼。

在国家大力推动城市特征性与重视文化传承性的要求下,各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得以建立,而本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楚雄段)“彝族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即在该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城市空间的三层分级·河


      1.1市域空间




       楚雄城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发展,其中,规划结构显示,西北部城区商业服务业与居住并行发展,偏向于服务。而东南部城区则以彝海公园为源,串联青龙河滨江空间形成中心,形成着重以居住为核心的城市功能。通过规划可以看出,在东南新城片区,其目的意在联合自然环境一起滋养城市。若把彝海公园喻为心脏,则青龙河滨江空间则为动脉。其为城市带来经久不衰的活力。是楚雄市未来东南新城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化都市中心绿带。 1.2区域空间



       青龙河滨江空间呈现线性纵向贯穿城区,辅以横向展开的道路辐射影响周围。而本案项目用地则处于青龙河滨江空间进行虚拟划分后的黄金分割点位,区域位置十分重要。从城市设计角度来看,四周具有良好的建成区基础,其还与先行的楚雄州文化中心互补,两者隔而不断,聚而不靠,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可以共同组成该片区城市区域的文化核心,并与彝海公园景观核一起双核联动。共同形成区域亮点与竞争力,为推动城市发展贡献一份力。


       1.3场域空间



       以城市意象要素来分析,场地位于青龙河公园中段(区域),城市住区与公园相接处(边界),阳光大道与青龙河东路交汇点(路径与节点),瑞特商业中心旁(标志物)。


       场地四周视线开阔,景观清美,站在场地中,可视通长的廊,可体清爽的风;可闻大地的元,可知时之变换,可会舒展的情。


       三.楚雄故事的衔接·园





关于现行景观“鹿园”与本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衔接问题:


由于本案在青龙河整体景观中仅占部分且相对处于一个完整的三角空间,从实施性上是有充足的条件可以衔接的。由于青龙河景观带呈线性布置且由城市道路分隔,可在不破坏上位规划的立意下,将本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作为青龙河景观带的其中主题,并由城市道路作为与鹿园主题的分隔衔接。


鹿园作为象征楚雄市的公园,其中增添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可解读为:长征故事在鹿城的具体表现,依旧是“在楚雄”、“发生的长征故事”,更能贴合城市重视地方故事;本案注重讲好“楚雄故事”的设计理念。



同时,秉承“植根本土、尊重场地,城景交融,发扬文化”的指导思想,以形成促进当代人对长征精神与当地文化融合的理解与欣赏、记录并传播长征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尊重与倡导长征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培养非遗保护的公众意识及公众参与、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展示中心。



四.建筑设计·红舟





自前文对城市意象的把控,建筑设计遵循其导向递进;同时,融入楚雄彝族火把节文化元素,尝试理解文化深层意义中对火的崇拜缘由,并将其联合融入到长征文化公园的大背景中。


即在长征精神的大背景之下,将长征过程中红军展现的吃苦耐考,勇往直前的精神与彝族人民崇尚火与光明的文化内核相联系,通过建筑语言将其反应出来。



建筑整体形式赋船型,象征红军在革命的浪潮下抵达楚雄,对于楚雄人民来说是革命的伊始——即点燃希望的火把。


船体以简洁明快的形式,曲折交错向着东方并逐级抬升,象征红军长征途中的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根植人民、薪火相传的精神。对于楚雄人民来说是希望的方舟与传播光明的薪火。


屋顶的高塔以及花园取意“望军台”,登高仰望楚雄青龙河周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美好景色,隐喻表达“先辈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努力成果,庇护这后辈茁壮成长,后辈应在当下的时空中仰望与纪念先辈”的美好祝愿。




建筑整体简洁大气、层次分明,以曲折向上且富有力量的建筑语言表达“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同时也表达红军长征途中心系人民,军民同心、风雨同舟的美好情感,也暗喻长征后,红色文化在楚雄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教诲后人应不忘初心,才能在楚雄市后续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将楚雄市建设成为经济特色显著、彝族文化荟萃、人与自然和谐、群众生活富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文化强市。


景观设计


绿化景观工程采用红色飘带的概念,寓意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采取场景化设计理念,将场地划分为三个功能分区:“军民纽带”主广场区,“爱国主义教育与儿童活动区”“群雕纪念广场展示区”,结合建筑屋顶花园,共同形成以“长征诗”为主题的,结合事迹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市民休憩及人民对红军深切情感寄托的综合性,立体性,复合性城市景观节点。同时,在对青龙河景观公园的概念性整治提升思想中,也将本项目用地范围内的绿化景观工程与青龙河景观公园主题产生一定的联系,使其更好的共同为城市风貌与市民服务。




五.后记


在本次的设计任务中,项目组一直秉持做优做好的工作方式与态度,各专业之间倾尽做能协调配合,为项目的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就建筑设计而言,笔者希望建筑设计解决问题并不局限于冰冷的条条框框,其亦可是一种带有温度的方式,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施工过程,预计7月交付使用。



项目组主要人员(排名不分先后)

项目负责人:杨斌

创作指导:康忠学

设计人员:李波,王子捷 /吕佳璐,林涧锋 / 奚榆涛 / 郭翔瑞 / 王伟楠 /李星余/ 李浠溪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




阅读344
分享